挽吴给事芾 其四

与世栽桃李,身闲意不衰。
涓尘犹奖录,尺寸各扶持。
永恨登门约,空传堕泪碑。
微生渺何极,不敢负公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吴给事芾 其四》是南宋诗人孙应时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该诗通过描绘与世栽桃李,身闲意不衰;涓尘犹奖录,尺寸各扶持;永恨登门约,空传堕泪碑;微生渺何极,不敢负公知等意象,表达了对逝者的深情怀念和对其一生贡献的认可与尊敬。具体如下:

  1. 诗歌原文
    与世栽桃李,身闲意不衰。
    涓尘犹奖录,尺寸各扶持。
    永恨登门约,空传堕泪碑。
    微生渺何极,不敢负公知。

  2. 诗意解析

  • 与世栽桃李,身闲意不衰:诗人通过与世栽桃李的比喻,展现了自己的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同时,身闲意不衰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态度和追求。
  • 涓尘犹奖录,尺寸各扶持:这里的“涓尘”指的是微小的贡献或影响,而“奖录”则表示认可和记录。诗人强调即使是微小的贡献也应该得到认可和扶持,体现了他对于公平和正义的关注。
  • 永恨登门约,空传堕泪碑: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逝者生前承诺未能实现的遗憾和哀伤,同时也反映了他对逝者的深深怀念。
  • 微生渺何极,不敢负公知:诗人以微生自谦,表达自己虽然能力有限,但仍然不敢忘记逝者对自己的知遇之恩。
  1. 作品风格
  • 简洁明了:该诗语言简练,每一句都有明确的意境,没有冗长的描述,使得整首诗更加流畅易懂。
  • 情感真挚:诗人通过对逝者的怀念和对生活的理解,表达了深厚的情感,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真挚和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 寓意深远: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逝者的感情,还蕴含了对社会公正、人生价值的思考,使得诗歌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1. 作者介绍
  • 字号:孙应时,字季和,号烛湖居士,宋绍兴馀姚人。
  • 生平经历:孙应时师事陆九渊,孝宗淳熙二年进士及第,授黄岩尉。后因被诬陷私藏仓库粮食三千斛而被贬职。宁宗开禧二年起判邵武军未赴任而卒,有《烛湖集》传世。
  1. 历史背景
  • 南宋时期: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这一时期政治动荡,社会矛盾突出。然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许多文人依然坚持自己的信仰和理想,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 文学成就:孙应时的诗歌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其作品多表现出深沉的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 艺术特色
  • 对比手法:诗中通过对比的方式,将逝者的光辉事迹与自己的现状进行了鲜明的对比,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力。
  • 象征手法: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将逝者的形象与桃李等植物进行对比,既表达了对逝者深深的怀念,又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 情感丰富: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逝者深深的思念和对自己未来的忧虑之情,使得诗歌充满了丰富的情感色彩。
  1. 创作背景
  • 个人经历:孙应时的个人经历也是创作这首诗的重要背景。他曾因被诬陷私藏仓库粮食而被贬职,这一经历使他对官场的黑暗和社会的不公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因此,他在创作这首诗时,更多地表达了自己对官场腐败和社会不公的不满和愤慨。
  • 时代背景:南宋时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矛盾也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这个时期,许多知识分子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但他们仍然努力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理想。孙应时的诗歌作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它既表达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也展现了他个人的精神风貌。

《挽吴给事芾 其四》是一首充满深情与哲理的作品。它不仅是对逝者的缅怀,也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探讨。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