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吴给事芾 其三

里社湖山胜,归休十四年。
千钟穷燕赏,双剑去联翩。
家有遗经盛,名今太史传。
欺心傥容发,天岂许公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吴给事芾 其三》是宋代朱熹的一首作品。此诗通过描绘吴给事的生平事迹,展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和对其高尚品德的赞美。下面将逐一解析这首诗的内容、艺术特色以及其在文学史中的地位与影响:

  1. 作品原文
  • 忆昔观风寄,登堂识老成。
  • 忘年见交态,把酒话诗情。
  • 别去如三岁,书来忽九京。
  • 却思凭槛语,忍遽勒公铭。
  1. 作品鉴赏
  • 情感表达:诗中充满了对吴给事芾深沉的怀念之情,通过对过去交往的回忆,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逝者的哀悼。
  • 语言风格:朱熹的语言简洁而富有力度,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人物动作的刻画,生动地展现了吴给事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
  • 主题思想:诗中不仅赞颂了吴给事的才华和品德,更体现了作者的人生哲学和道德观念,即人生短暂,应当珍惜当下,把握友谊。
  1. 作品背景
  • 创作时间:朱熹生活在南宋时期,这是一个文人墨客云集的时代,各种诗歌作品丰富多样。因此,朱熹的《挽吴给事芾 其三》很可能是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创作的。
  • 文学地位:此诗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它不仅是对一位文人高洁品格的赞誉,也是对宋代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弘扬。

朱熹的《挽吴给事芾 其三》不仅仅是一篇普通的悼亡诗,它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情感色彩。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了解到宋代的文化背景和文人生活,还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友情、人性和生命价值的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