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云山逸人刘巨川瞽而谈命

世人具眼知多少,见山不知云山好。
斯人背境自观心,识破云山千万层。
须知万物备于我,高下散殊何往而非道。
善观物者观以心,目所未见心已瞭。
闻君学易多历年,妙处能探造化先。
维艮之背不与事物对,物具一极常与此心会。
君知云山云山亦知君,是之谓行其庭不见其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赠云山逸人刘巨川瞽而谈命》是宋代诗人家铉翁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与感悟。家铉翁,字元辅,号南野,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以诗歌见长,其诗作多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哲学的深入思考,以及对自然和社会的独到见解。在这首诗中,家铉翁通过对云雾缭绕的山峰的描绘,传达了他对于观察事物的独特视角和深刻的生命体验。

从诗歌的内容来看,家铉翁通过“世人具眼知多少,见山不如云山好”这一句,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他认为,相比于肉眼所能见到的山峦,云雾缭绕的山峰更显得高远莫测,更能触动人的心灵深处。这种对自然美景的独特欣赏,不仅展示了家铉翁的艺术眼光,也反映了他对于生活的态度和情感的细腻捕捉。

进一步地,家铉翁在诗中通过“斯人背境自观心,识破云山千万层”等句子,传达了一种超脱物外、洞察万物的哲学思想。他认为,只有跳出世俗的框架,才能更好地理解和领悟自然与人生的真谛。这种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人们在面对复杂的世界时,要敢于独立思考,勇于探索未知。

家铉翁在诗中的“善观物者观以心,目所未见心已瞭”等句,强调了观察事物时应具备的一种心态——用心灵去感受和理解。这不仅是对个体修养的要求,也是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期许。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人们应该学会用心去体会周围的一切,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智慧。

“闻君学易多历年,妙处能探造化先”等句,则表现了家铉翁深厚的学问和对周易的理解。通过对《易经》的学习,他能够洞察宇宙的奥秘,理解万物的变化规律。《易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它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智慧至今仍被广泛研究和探讨。家铉翁能够在诗中引用这一经典,不仅显示了他的学识渊博,也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传承。

《赠云山逸人刘巨川瞽而谈命》不仅是一首艺术性极高的诗歌,更是家铉翁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赏析,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家铉翁的思想境界和艺术成就。同时,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审视自然和人生的独特视角,启发人们在现代社会中保持一颗平和、敏锐的心,去感受和理解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