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旃檀像赋

稽首古旃檀,曾共释迦语。
旃檀释迦面目本来同,真身幻身何事相尔汝。
如人对镜照形像,拱兮揖兮若宾主。
须臾人去镜亦空,尔影我形两无睹。
木人漂流宇宙间,神通妙用归何许。
万人从渠索释迦,求福有时与福遇。
佛如明月行太空,向曙俄然不知处。
痴人竞向波间觅,波间本非月所住。
真邪幻邪两忘言,如来无来亦无去。
君不见佛书九译来中原,妙处乃以无言传。
莫道旃檀有口不解说,非说之说三十二相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为旃檀像赋》是宋代诗人家铉翁创作的一首词,通过描绘佛陀与旃檀树的互动,反映了佛教中关于真身与幻身、现实与虚幻的哲学思想。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创作背景
  • 时代与作者:据现存资料,家铉翁生活在宋代,他的这首作品是在那个时代创作的。
  • 宗教主题:作为一首宗教色彩浓厚的作品,它通过对佛陀和旃檀树的描述,传达了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和领悟。
  1. 诗歌内容
  • 佛与旃檀:诗中“稽首古旃檀”表明诗人对古旃檀的敬畏之情,而“曾共释迦语”则暗示佛陀与旃檀树有着不解之缘,两者的面目虽不同却本质上相同。
  • 人与像的互动:诗中的“如人对镜照形像”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对佛像的观照,如同镜子中的映像,既清晰又虚无,反映出人们对佛像的敬畏与神秘感。
  • 哲理思考:“木人漂流宇宙间,神通妙用归何许”表达了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哲学思考,强调即使是木制成的人物也能展现出超凡的力量。
  1. 艺术特色
  • 象征意义:家铉翁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如通过佛陀和旃檀树的关系来隐喻人与佛法的关系。
  • 意境营造:诗作以简洁的语言构建了一个深邃的意境,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无限的联想与思索。

《为旃檀像赋》不仅仅是一篇文学作品,它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哲学思考。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佛教教义中的一些核心观念,同时也能感受到古代诗词的魅力。家铉翁的创作体现了他高超的艺术技巧和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使得《为旃檀像赋》成为一部值得品读的经典之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