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李山房

吟誉先君者,多埋葛岭傍。
几年千里客,一夕九原伤。
琴砚遗儿远,棺衾得友偿。
玉楼天上事,应有旧山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李山房》是宋朝著名文学家徐集孙的代表作品之一,表达了对亡者的深切怀念和对友情的珍视。以下将详细介绍《挽李山房》:

  1. 作者简介
  • 徐集孙:徐集孙是宋朝时期的一位杰出文人,他的诗词作品深受后人赞誉。他的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作者的个人情感。
  1. 创作背景与时代
  • 创作时间:此文的创作时间不详,但可推测为宋代时期。
  • 创作环境:在宋代社会动荡、文人群体活跃的背景下,徐集孙通过《挽李山房》抒发了自己对故友的哀思和对友情的珍视。
  1. 诗文原文
  • 原文节选:《挽李山房》原文如下:“吟誉先君者,多埋葛岭傍。几年千里客,一夕九原伤。琴砚遗儿远,棺衾得友偿。”
  • 译文注释:“吟誉先君者,多埋葛岭傍”意为那些赞颂已故先人的诗人,多选择在葛岭旁安葬。“几年千里客,一夕九原伤”描述了自己作为远方来客,在一夜之间感受到九泉之下的哀痛。“琴砚遗儿远,棺衾得友偿”意味着尽管琴和砚物已遗散于远方,但朋友之恩却得以回报。
  1. 主题思想与艺术特色
  • 悼念亡魂:徐集孙的诗歌常常流露出对逝去亲友的深深哀悼,这种悼念不仅仅是对逝者的怀念,更体现了作者对生者的责任和承诺。
  • 艺术手法:“玉楼天上事,应有旧山房”等诗句运用了比喻与象征,使得作品具有更深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1. 文化影响
  • 文学地位:《挽李山房》在宋诗中占有一席之地,其深刻的情感表达和精湛的艺术成就使其成为研究宋代文学的重要文本。
  • 后世评价:后世读者对这首诗的评价普遍积极,认为它不仅是对友人的缅怀,也是对人生无常和友情永恒的深刻反思。

《挽李山房》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文化传承上也扮演着关键角色。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他们的情感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