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户部挽词 其二

已矣公归矣,哀哉将奈何。
黄宫无处乐,玄冕有谁歌。
南越生祠久,东川画像多。
孤穷亲党在,共立碣嵯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苗户部挽词 其二》是宋代诗人徐积创作的一首古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介绍:

  1. 诗歌原文
    已矣公归矣,哀哉将奈何。
    黄宫无处乐,玄冕有谁歌。
    南越生祠久,东川画像多。
    孤穷亲党在,共立碣嵯峨。

  2. 诗意解析

  • “已矣公归矣”:“已矣”表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深遗憾和不舍。“公归矣”则明确指出了朋友即将离开的事实,让人感到深深的失落。
  • “哀哉将奈何”:“哀哉”加强了诗句的感情色彩,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离世的悲痛心情。“将奈何”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的无奈和困惑,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悲剧。
  • “黄宫无处乐”:“黄宫”可能是指某种形式的官方或政府机构,而“无处乐”则表明这些机构已经失去了往日的繁华和活力。这种描述暗示了一种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的现象。
  • “玄冕有谁歌”:“玄冕”通常指的是官员的官帽,象征着权力和地位。“有谁歌”则表明现在没有人能够歌颂这种权力和地位,反而可能被讽刺或唾弃。
  • “南越生祠久”与“东川画像多”:这两句分别描述了两个地方的纪念活动。南越生祠久可能指的是某位历史上著名的人物或事件在当地建立了长久的祠堂,而东川画像多则可能指的是在某个地区有大量的历史人物或事件的肖像画。这些描述暗示了人们对历史的关注和记忆,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过去历史的尊重和怀念。
  • “孤穷亲党在,共立碣嵯峨”:这两句进一步强调了人们的悲伤和无奈。“孤穷亲党在”表明人们仍然保持着联系,而“共立碣嵯峨”则可能意味着他们在一块石头上立了一个碑文以纪念这位不幸的朋友,表现出他们不愿忘记这段友谊的决心。
  1. 作者介绍
  • 徐积(1028—1103),字仲车,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因晚年居楚州南门外,故自号南郭翁。生于宋仁宗天圣六年,卒于徽宗崇宁二年,年七十六岁。政和六年(1116),赐谥节孝处士。家乡人为其建 “徐节孝祠”,明清两代均有修缮,毁于解放初期。
  1. 诗歌鉴赏
  • 情感表达:这首诗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成功地传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思念和无尽的哀伤。从“已矣公归矣”到“哀哉将奈何”,再到“黄宫无处乐”、“玄冕有谁歌”,每一联都充满了深沉的情感。这种强烈的情感表达使得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 艺术特色:在艺术表现方面,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象征和典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深度。例如,“南越生祠久”和“东川画像多”等意象,既体现了对历史和文化的重视,也暗示了社会和政治的变迁。这种象征和典故的使用,使得诗歌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主题探讨: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发现其主题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友情、政治、文化和历史等。诗人通过对逝去的友情的回忆以及对现实的感慨,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变迁。这种深入的主题探讨使得诗歌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苗户部挽词 其二》不仅以其深情的悼念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著称,也是研究宋代文化和历史的宝贵资料。通过欣赏这首诗,读者不仅能够领略到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还能深入了解宋代的社会背景和政治环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