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子瞻挽词 其二

白玉棺无价,青囊葬有书。
奔星来启路,走电去随车。
官是修文号,人同上行居。
峨嵋山下客,谁是跨鲸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苏子瞻挽词 其二”是宋代诗人徐积的作品,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苏轼的深切怀念与对其人生际遇的复杂情感。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

  1. 诗人简介与时代背景
  • 诗人徐积的时代背景:徐积生活在北宋末年,当时社会动荡,政治腐败。他的诗作多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以及个人命运的感慨。
  • 苏轼的生平与贡献:苏轼(苏东坡),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画家等,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深厚的文化素养著称于世。他在政治上经历了起起落落,但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其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1. 《苏子瞻挽词 其二》原文及翻译
  • 原文展示:《白玉棺无价,青囊葬有书。奔星来启路,走电去随车。官是修文号,人同上行居。峨嵋山下客,谁是跨鲸鱼。**
  • 翻译解释:白玉棺意味着高贵而不可侵犯,青囊则是古代医生携带的药物包,这里可能指苏轼医术高超,医德高尚。奔星和走电都是形容速度极快的物体,比喻苏轼迅速离去。修文号指的是官职,说明苏轼生前为官清正。峨嵋山在中国四川一带,是佛教名山,此处用来形容苏轼的离世之地,同时也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地方。最后一句“谁是跨鲸鱼”则可能是对苏轼生前壮志未酬、壮志凌云的一种表达,同时“鲸鱼”也暗指苏轼的才情与气魄。
  1. 诗歌的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诗歌中的“白玉棺无价”和“青囊葬有书”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意象,展现了苏轼的高洁品格和深厚学识。奔星和走电则表达了时间的飞逝和苏轼的迅速离世。
  • 情感表达:整首诗充满了对逝去之人的哀思与不舍,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苏轼的敬仰之情和对其人生遭遇的惋惜。
  1. 诗歌的社会价值
  • 文化传承:作为一首古典文学作品,《苏子瞻挽词 其二》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研究宋代的文化、哲学和艺术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 启示意义:通过对苏轼的人生经历和诗歌创作的深入分析,可以引发读者对自身价值观的思考,以及对历史人物的深刻理解。
  1. 诗歌的创作背景
  • 创作动机:徐积创作此诗时,正值苏轼被贬期间,他对苏轼的才华与人格魅力深感敬佩,同时也感受到了官场的腐败和个人命运的无奈。因此,他的作品中流露出了一种深沉的悲悯和对正义的坚守。
  • 社会环境:当时的社会环境动荡不安,政治上的失意使得许多知识分子感到迷茫和无助。在这样的背景下,徐积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不公的抗争。
  1. 诗歌的美学特色
  • 意境构建:徐积在这首诗中巧妙地构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的氛围中,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
  • 语言风格:诗中使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词汇和修辞手法,如“奔星”、“走电”等,既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又体现了徐积独特的艺术才华。
  1. 诗歌的鉴赏方法
  • 深入解读:欣赏这首诗时,应仔细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理解其中的象征意象和深层次的含义。
  • 比较研究:可以将这首诗与其他同时期的文学作品进行对比,探讨其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表现形式及其艺术成就。

《苏子瞻挽词 其二》不仅作为一首诗歌存在,它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是了解宋代文化和历史的重要文献之一。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从中汲取生活的智慧和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