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马秀才

君看淮上翁虽老,胸中意气从来好。
白日吟到夜,夜后吟到晓。
门前是双柳,树上无栖鸟。
西边是人家,人家儿夜啼。
四更五更后,往往催鸣鸡。
东边是空庭,空庭清风多。
吟声上河汉,河汉生银波。
移声入明月,桂树无停柯。
蟾蜍不得睡,狡兔将奈何。
清风却下来,直入淮之水。
不知淮东西,波浪如何止。
清风清风不复住,复住射阳湖上路。
宁知烈士怨曹袁,义鬼哀哀冤来诉。
此声未可□臧洪,不须更往吴江去。
吴江心中有冤血,冤声吼兮冤气结。
奈何乎湘江亦有独醒夫,醒时何故沈其躯。
当时鱼腹今在无,此声莫过洞庭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马秀才”并不是指特定的文学作品,而是一个可能的笔误。它可能是一个虚构的名字或者是一个特定的作品名称,但由于信息不足,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

从已知的信息来看,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出现了描写周宣王与诸侯会猎的诗,其中有句:“我车既攻,我马既同,四牡庞庞。驾言徂东”,这句话出自《小雅·车攻》,描绘了诗人对马的赞美。屈原在《离骚》中也有关于骏马的诗句:“乘骐骥以驰兮,来吾道夫先路”。这些描述显示马在中国文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常被用来象征英雄或君子的气概。

汉武帝刘彻有专门咏马的作品,如《天马歌》:“太一贡兮天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这表明古代帝王对马的喜爱以及通过马来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愿望。另外,《爱妾换马》这一题目也出现在秦末古乐诗中,其中涉及将人的情欲与动物等量齐观的意象,反映了人与动物之间界限的模糊。

在宋代,徐积的《送马秀才》这首诗词中运用了清新的语言和意象,展示了作者对于离别的情感和对知音的珍视。诗中提到:“君看淮上翁虽老,胸中意气从来好。”表达了马秀才虽然年纪已高,但依然怀有豪迈的气概。

马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仅是物质形态的体现,更是精神文化的象征。通过对马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自由、力量和忠诚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对不同身份人群的期待和评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