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李自明

养以其久,真以其积。
维积维久,是以为德。
德而德之,或表而失。
德而弗德,然后能造。
孰为斯施,孰为斯报。
德其德者,伐干以斧。
弗德其德,培以根土。
德乎斯乎,其孰禦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谢李自明》是北宋诗人徐积创作的一首四言诗。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作者深厚的文学造诣,还揭示了当时社会对个人品德的高度重视。下面将介绍这首诗及其背景:

  1. 作者简介
  • 徐积(1028年—1103年),字仲车,号南郭翁,楚州山阳人,北宋聋人教官。生于宋仁宗天圣六年,卒于徽宗崇宁二年,享年七十六岁。他晚年居楚州南门外,故自号南郭翁。他的诗歌创作丰富多样,其诗风清新脱俗,以四言为主,风格质朴。徐积在政和六年(1116年)被赐谥为“节孝处士”,以示对其品行的高度认可。
  1. 诗句解析
  • “养以其久,真以其积。”这句话表明徐积认为德行的培养需要长时间的积累。“维积维久,是以为德。”强调了积累的重要性,只有通过长期的修养才能形成良好的品德。“德而德之,或表而失。”提醒人们要注意不要过度表现自己的德行,以免失去真实的本性。最后两句“德其德者,伐干以斧。弗德其德,培以根土。”则是对前面观点的进一步阐释,即过分追求外在的美德可能会导致自我毁灭。
  1. 历史意义
  •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徐积深邃的人生哲理,也反映了北宋时期社会对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首诗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能够启迪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坚守道德原则。
  1. 文学价值
  • 作为徐积的代表作品之一,《谢李自明》以其独特的四言形式和深刻的内涵,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北宋时期的文学风格和社会价值观。
  1. 艺术特色
  • 徐积在诗歌创作中注重内容的深刻性和形式的简洁性。他的作品语言平实而不失文采,既符合当时的社会风气,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使他在当时的文人中享有较高的声誉。

《谢李自明》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是了解北宋时期文化和历史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及其背景的介绍,可以更好地理解徐积的文学贡献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