襟怀潇洒浴沂天,家学相传几百年。
外物莫贪苍玉佩,真才肯贾蜡黄鞭。
不平未用鸣东野,懒读难为诮孝先。
赖有濂溪衣钵在,满庭风月浩无边。
酬曾教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酬曾教正》是宋代诗人徐鹿卿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领略到宋代文学的风采和徐鹿卿独特的艺术造诣。
从诗歌的形式来看,《酬曾教正》采用了七言律诗这一古典诗歌形式,这种形式对仗工整、韵律严谨,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特征。徐鹿卿作为南宋时期的文学家,其作品往往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艺术水平。他的诗作不仅在内容上富有哲理,而且在表达上也追求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这与《酬曾教正》中展现出的洒脱襟怀不谋而合。
从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看,《酬曾教正》开篇即展现了诗人的家学背景和人生哲学。徐鹿卿自称“家学相传几百年”,这不仅表明了他的家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暗示了其文学作品的传承性。同时,诗中提及“外物莫贪苍玉佩,真才肯贾蜡黄鞭”,表达了诗人对于物质诱惑的不屑一顾以及对真才实学的珍视。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难能可贵,反映出诗人对于道德修养和人格独立的高度重视。
诗中的意象和用词也极具特色。例如,“不平未用鸣东野,懒读难为诮孝先”,这两句通过使用典故“东野”和“孝先”来寓意作者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这样的表达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从诗歌的整体来看,《酬曾教正》不仅是对个人经历和学识的抒发,更是一种对于传统美德的坚守和传承。徐鹿卿通过自己的诗歌创作,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文人应有的风范和社会责任感。这种精神在今天的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酬曾教正》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歌作品,它更是宋代文化的一个缩影,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及其深远的文化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