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夜哭仲孙概 其二

我老那堪哭,吞声泪一襟。
应门差慰眼,伏枕独伤心。
白璧归黄壤,孤坟寄古林。
凄凉重泣痛,临绝有遗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除夜哭仲孙概 其二》为宋代诗人徐瑞的作品。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了自己在除夕之夜对已故友人的深情追忆和无尽的哀痛。以下是这首诗的详细解析:

  1. 作品背景
  • 作者介绍:徐瑞是宋代的一位著名诗人。据史料记载,他与苏轼、黄庭坚等文人雅士有深厚的交往,其诗作多反映当时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
  • 创作时间: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不详,但可以推测是在除夕之夜,因为诗中提到了“除夜”,即春节前夕,人们在这一天通常会有特殊的仪式和活动。
  1. 诗歌内容分析
  • 情感表达:诗中的“我老那堪哭,吞声泪一襟”反映了诗人对自己年岁增长、无法抑制悲伤情绪的无奈。这种情感的流露,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深沉的哀愁。
  • 人物描写:诗中“应门差慰眼,伏枕独伤心”描述了诗人在家中应门接待客人的情景,以及自己孤独一人时的心情,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哀伤。
  • 哲理思考:“白璧归黄壤,孤坟寄古林”一句透露了诗人对生死观的思考,表达了对友人离世后,自己只能将他埋葬于古林之中的无奈和悲哀。
  1. 艺术特色分析
  • 意象选择:徐瑞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阶庭皆秀发”这一意象,既表现了友人生前的风采,又通过“砚席凝尘满,依然在北窗”传达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 语言风格:整体而言,这首诗的语言质朴而真挚,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却能直达人心,展现了宋代诗人的真实情感和深邃思考。
  1. 文化与历史价值
  • 文化遗产:徐瑞的这首诗不仅作为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也是研究宋代文学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文献资料。
  • 历史意义: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进一步理解宋人在特定时期的情感生活和社会风貌,对研究宋代历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除夜哭仲孙概 其二》不仅是徐瑞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宋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深入探讨这首诗的内容、艺术特色及其文化历史价值,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宋代文学的魅力,感受到诗人对于生命、死亡和友情的独特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