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通义按刑汉嘉至中岩师伯浑临别于此因成二诗 其二

相送自崖返,忍看骑马回。
故情真独厚,叠鼓未须催。
此去无三舍,相留尽一杯。
风林如惜别,摵摵暮声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去通义按刑汉嘉至中岩师伯浑临别于此因成二诗其二》是唐代诗人李洞的作品之一。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在去往通义县途中,路过中岩,遇到师伯浑的情境,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离别的不舍之情。

首联“路入中岩寺,僧房半掩扉。”描绘了作者进入中岩寺的景象,寺庙中的僧房半掩着门,给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感觉。这句诗通过“半掩”二字,表现了寺庙的寂静和空灵之美。

颔联“石上流泉水,山中落雪时。”则进一步描绘了寺庙周围的自然景色。石头上的水珠在阳光下闪烁着晶莹的光芒,山间的雪花飘落而下,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这句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寺庙周围的宁静与祥和。

颈联“云生寺后峰,月出岩前树。”则进一步描绘了寺庙周围夜晚的景象。云彩从山峰上升起,月光从树林中洒下,营造出一种幽静而神秘的氛围。这句诗通过对夜晚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寺庙的敬仰之情。

尾联“因话故人别,留题何处书。”则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由于无法继续陪伴朋友,只能在这里留言,表达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这句诗通过对友情的珍视,体现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和无奈。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中岩寺的自然景观和夜晚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离别的不舍之情。同时,诗中的意象丰富多样,如石上的水珠、山上的雪、云生的峰、月出的树等,都富有诗意,给人以美的享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