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四日游凌云寺

昔贤登兹山,逸气凌清旻。
诵诗怀太白,考易思景纯。
至今平羌水,常浸月半轮。
追寻所凿室,石古莓苔新。
后岂无来者,倏忽迹已陈。
壁间记岁月,刻划如龙鳞。
自非传一世,烂若配三辰。
姓名虽尚存,谁复知其人。
我游方之外,久忘实之宾。
但饮佛耳泉,永洗凡心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正月十四日游凌云寺》是宋朝诗人晁公溯的作品之一,这首诗通过描绘登高望远、怀古咏史的景象,体现了作者对历史和自然的深深感慨。以下是关于作品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晁公溯,宋代著名文学家,以山水诗著称,其作品多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以及对历史的深沉感悟。
  2. 诗歌原文:昔贤登兹山,逸气凌清旻。诵诗怀太白,考易思景纯。至今平羌水,常浸月半轮。追寻所凿室,石古莓苔新。后岂无来者,倏忽迹已陈。壁间记岁月,刻划如龙鳞。自非传一世,烂若配三辰。姓名虽尚存,谁复知其人。我游方之外,久忘实之宾。但饮佛耳泉,永洗凡心尘。
  3. 诗歌赏析:此诗开头“昔贤登兹山,逸气凌清旻”,表达了诗人对于古人登山的情景的怀念和崇敬之情。接着“诵诗怀太白,考易思景纯”二句,则是通过吟诵古诗并思考周易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宁静和对知识的追求。接下来的诗句,通过对平羌水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同时“追寻所凿室,石古莓苔新”两句也流露出诗人对于古迹的珍视和对历史变迁的无奈。最后,“我游方之外,久忘实之宾。但饮佛耳泉,永洗凡心尘”则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解脱的情怀。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宋代山水诗中的佳作。
  4. 写作背景:根据现有的资料,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并未明确记录,但可以推断它是在宋熙宁年间(约公元1068年)创作的。这一时期的晁公溯可能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或某种转变之中,因此他的作品中透露出一种对过往岁月的追忆以及对现实境遇的反思。
  5. 艺术风格:晁公溯的诗歌在艺术上追求简洁明快而又不失深意,其作品往往能够在寥寥数语中展现出丰富的意象和深厚的情感。此外,他还擅长运用典故和比喻等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趣。
  6. 影响与传承:尽管晁公溯生活在宋朝,但他的作品对于后世的影响并不显著。然而,他作为宋代山水诗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后人广泛传颂和研究。

《正月十四日游凌云寺》不仅是一篇具有高度美学价值的作品,更是一部蕴含着丰富文化内涵和深厚历史背景的杰作。它不仅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也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和文化借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