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贤登兹山,逸气凌清旻。
诵诗怀太白,考易思景纯。
至今平羌水,常浸月半轮。
追寻所凿室,石古莓苔新。
后岂无来者,倏忽迹已陈。
壁间记岁月,刻划如龙鳞。
自非传一世,烂若配三辰。
姓名虽尚存,谁复知其人。
我游方之外,久忘实之宾。
但饮佛耳泉,永洗凡心尘。
正月十四日游凌云寺昔贤登兹山,逸气凌清旻。
诵诗怀太白,考易思景纯。
至今平羌水,常浸月半轮。
追寻所凿室,石古莓苔新。
后岂无来者,倏忽迹已陈。
壁间记岁月,刻划如龙鳞。
自非传一世,烂若配三辰。
姓名虽尚存,谁复知其人。
我游方之外,久忘实之宾。
但饮佛耳泉,永洗凡心尘。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历史的敬畏之情。诗人登上了凌云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美。他想起了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感叹自己的才华与李白相比还有差距。同时他也想起了《易经》中的哲理,思考着如何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
他又想到了平羌水,那是一条流淌在山上的水。他看到那水常年浸泡着月亮的一半,这让他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的梦想和追求。
他来到了一座古老的寺庙,那里有一块刻着岁月痕迹的石头。他感叹时间的无情,也感叹生命的短暂。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感到沮丧,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诗人来到了一个清澈的泉水边,他在那里静静地聆听着大自然的声音。他知道,只有通过倾听,才能真正地理解这个世界。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哲理和智慧。诗人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对历史的思考以及对人生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