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兢瘦马不堪驱,塞眼红尘暗九衢。
太学齑盐聊乐只,故园桃李且归欤。
上书北阙三年困,种豆南山一半芜。
忍志动心天相我,莫惭关吏辱陈馀。
出都呈十五叔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出都呈十五叔父”是宋代诗人晁补之的作品。以下是从多个维度对这首诗作的介绍:
作者简介:晁补之(生卒年不详),字无咎,号灵虚馆主,江苏济州人,北宋末年著名文学家和书法家。他的文学创作涉及诗、词、散文等多种文体,以豪放派风格著称。
原文节选:诗句“凌兢瘦马不堪驱,塞眼红尘暗九衢。太学虀盐聊乐只,故园桃李且归欤。”展现了作者在京城中的孤独与无奈。这些诗句不仅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也反映了他对官场的不满和疲惫。同时,诗人通过这些诗句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作品赏析:《出都呈十五叔父》作为晁补之的代表作之一,其艺术价值在于其独特的情感表达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该诗以其深沉的情感和高远的志向,展现了宋末士大夫的精神风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写作背景:诗作的创作背景是在北宋灭亡之后,诗人离开京城,回到故乡期间所作。当时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迁给文人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而晁补之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出都呈十五叔父》这一作品,抒发了自己对于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感慨及对未来的展望。
《出都呈十五叔父》不仅是一首充满个人情感色彩的诗歌,更是北宋末年社会动荡和文化碰撞的产物。它不仅展示了诗人的个人才华和审美追求,还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文人的内心世界。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