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衷情令 其七

御纱新制石榴裙。
沉香慢火熏。
越罗双带宫样,飞鹭碧波纹。
随锦字,叠香痕。
寄文君。
系来花下,解向尊前,谁伴朝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诉衷情令的第七首作品名为《诉衷情·永夜抛人何处去》。下面将对其内容进行详细解读:

  1. 作者背景
  • 晏殊:北宋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抚州府临川城人,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他的文学成就在北宋词坛上与“大晏”齐名,合称“晏小山”。
  • 作品特点:《诉衷情·永夜抛人何处去》是一首情感深沉的词作,以温庭筠《诉衷情·莺语》为正体,采用单调的形式,共三十三字,十一句五仄韵六平韵。
  1. 诗词原文
    永夜抛人何处去?绝来音。香阁掩,眉敛,月华生。
    相思,睡来憔悴人如病,泪难任。梦里相见何太早?

  2. 诗词解析

  • 意境描绘:《诉衷情·永夜抛人何处去》通过夜晚无人的寂寞场景来抒发主人公的相思之苦。
  • 情感表达:整首词表达了一种深深的思念之情,通过对环境的描绘和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展现了主人公的孤独感和无力感。
  1.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诗词巧妙地将自然景象与人的情感结合,使得整个场景充满了诗意和画面感。
  • 情感细腻:通过精细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绘,展现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其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1. 文化价值
  • 文学地位:作为宋代词坛上的名篇之一,此词不仅展示了晏殊深厚的文学功底,也为后人研究宋代词风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 审美情趣:这首词以其独特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体现了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追求,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可以看出《诉衷情·永夜抛人何处去》不仅仅是一首情感真挚的词作,更是一首具有深刻艺术内涵和高度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该词的研究和赏析,可以进一步理解宋代词人的文学创作特点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文字来传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