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 其十四

无端恼破桃源梦,明日青楼。
玉腻花柔,不学行云易去留。
应嫌衫袖前香冷,重傍金虬。
歌扇风流,遮尽归时翠黛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采桑子·其十四》是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的作品,描写了浙江之潮的壮美景色,展现了西湖在暮春时节的宁静与美丽。下面将详细分析此诗的创作背景、艺术特色和历史影响:

  1. 创作背景
  • 作者介绍:欧阳修(1007-1072),字修己,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以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卓越的诗词创作被后人传颂。他的作品广泛涵盖了散文、诗歌、词赋等多个领域,其中以《采桑子》组词尤为著名,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 作品出处:《采桑子·其十四》作为欧阳修组词中的一篇,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但从诗中可见,该诗应写于他退居颍州期间。这一时期,他对颍州西湖的景色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创作了一系列描绘西湖美景的诗词,以此抒发内心的闲适之情。
  1. 艺术特色
  • 生动的比喻: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手法,如将浙江之潮比作银线、玉城雪岭,形象地描绘了潮水的壮美景观。这些生动的比喻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震撼人心的自然之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
  • 细腻的情感:诗人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表达了自己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这种情感的表达使得诗歌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富有深厚的情感底蕴,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 简洁的语言:尽管《采桑子·其十四》在形式上属于宋词,但其语言简洁明了,易于理解和吟咏。这种简洁的语言风格,使得诗歌更容易被广大读者接受和喜爱,这也是宋词的一大特点。
  1. 历史影响
  • 文学地位:欧阳修的《采桑子》组词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宋词发展史上的一部代表作,也是古代文人对自然美景的一种独特表达方式。它的出现,丰富了宋词的艺术表现手法,为后世的诗人提供了灵感和范本来进行创作。
  • 文化传播:欧阳修的《采桑子》组词不仅在国内广为流传,在海外也有一定的影响。例如,在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许多学者和爱好者对这一组词进行了研究和翻译,使得中国古典诗词得以跨文化交流。
  • 教育意义:《采桑子》组词的教学在中国古典文学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许多高校将其纳入课程,作为学习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材料之一。通过对《采桑子》组词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宋代文学的特点,还能深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态度。

《采桑子·其十四》不仅是宋代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历史影响,让后人不断从中汲取智慧和灵感,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