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赵法曹

红日转檐花,飞鸣一声鹊。
鹊翅未离檐,有客拽铃索。
呼童急启户,问客意何若。
客闻笑而言,法曹参计钥。
因知鹊之鸣,报我良不恶。
知我门下人,一楗聊相托。
如公材器大,末掾岂能缚。
咫尺蓬莱宫,左右芙蓉幕。
直入凤凰池,更上麒麟阁。
贱子无所需,愿作扬州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贺赵法曹》是宋朝华岳的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内容、背景及其艺术特色的介绍:

  1. 原文与内容
  • 原文概述:华岳的《贺赵法曹》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深邃的内涵而闻名,其原文充满了生动的画面和深刻的哲理。诗中描述了红日转檐花时的情景,以及一只鹊鸟在门前飞翔鸣叫的场景,这些自然景象被巧妙地用来象征人物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 诗句解读:诗中的“红日转檐花,飞鸣一声鹊”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画面,而“有客拽铃索”则暗示了即将到来的客人。随后的诗句“呼童急启户,问客意何若”,展示了主人的热情好客和对客人到来的重视。最后两句“因知鹊之鸣,报我良不恶。知我门下人,一楗聊相托”更是将诗意推向高潮,表达了主人对客人深厚的信任和欢迎之情。
  1. 创作背景
  • 社会背景:《贺赵法曹》创作于宋代,这是一个文人墨客辈出的时期,诗歌作为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当时的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华岳作为一位宋代的诗人,他的文学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人文精神。
  • 个人经历:华岳的生活经历和个人情感体验也是其诗歌创作的重要源泉。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人际关系的描写,华岳展现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对人性和社会关系的思考。
  1.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华岳在《贺赵法曹》中运用了简洁明了的语言,使得诗歌既易于理解又充满诗意。这种语言风格体现了宋代诗歌的特点,即追求简练而不失深度,同时也注重形象的塑造和情感的表达。
  • 意象运用:诗中的“红日”、“飞鸣一声鹊”、“有客拽铃索”、“呼童急启户”、“问客意何若”等意象,不仅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也深化了诗歌的主题——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交往。这些意象的运用,使得整首诗歌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哲理意味。

《贺赵法曹》不仅是一首表达友情和信任的诗歌,也是一部具有深远文化意义的艺术作品。华岳通过这首诗传达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理念,同时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和探索。对于喜爱古典文学的读者来说,这首诗无疑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学习与欣赏的对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