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道中望鹿门山

庞公昔避世,全家入翠微。
空遣山下路,不知今是非。
高风久寂寥,世路谁与归。
山头日欲落,搔首重依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襄阳道中望鹿门山》是宋代诗人华镇创作的一首七绝诗。下面是关于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华镇:字安仁,号云溪,会稽人,宋会稽人,生于神宗元丰二年,卒于政和三年。他是一位进士出身的诗人,官至朝奉大夫、知漳州军事。他的一生酷爱读书,工诗文,著有《扬子法言训解》、《云溪居士集》,还撰写了《会稽录》。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他深厚的文学素养,也反映了他对历史与自然的深刻理解。
  1. 诗歌原文及解析
  • 诗句内容:庞公昔避世,全家入翠微。空遣山下路,不知今是非。高风久寂寥,世路谁与归。山头日欲落,搔首重依依。
  • 诗意解读: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襄阳道中远望鹿门山时的情景,以及内心的感慨。首句“庞公昔避世,全家入翠微”回顾了东汉名士庞德公选择隐逸生活的情境。接着“空遣山下路,不知今是非”表达了诗人对过往是非的反思,以及对现在世事的迷茫。最后两句,“高风久寂寥,世路谁与归”则抒发了诗人对于超然物外的理想境界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现实世界的无奈感伤。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以及对现实困境的无奈感受。
  1. 历史背景
  • 鹿门山的历史:鹿门山位于湖北襄阳市襄州区南部,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名山。它不仅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山之一,还是国家森林公园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史书记载,刘秀曾与大臣习郁巡游苏岭山,并在此夜宿。君臣二人梦遇山神,刘秀命习郁立祠于此,以纪念这次梦境。从此,鹿门山便有了“君臣同梦”的传说,也因之成为了一个文化符号。
  • 文化意义:鹿门山不仅因其历史传说而闻名,更因其文化意义而成为人们向往之地。历代名人如东汉名士庞德公、唐代诗人孟浩然等均曾在此隐居或留下足迹,使得鹿门山成为了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这些名人的足迹和文化影响共同构成了鹿门山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地位。
  1. 艺术特色
  • 诗歌结构:《襄阳道中望鹿门山》采用七言绝句的形式,简洁凝练,富有韵律美。每一句都围绕着主题展开,层层推进,最终达到情感的高潮。这种结构形式使读者易于理解和记忆,同时也展现了宋代诗歌的独特风格。
  • 意象运用:诗中使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如“山”“路”“日”等,它们不仅为诗歌增添了画面感,还深化了诗歌的主题。通过对这些意象的描绘,诗人成功地将个人的情感体验与社会历史背景相结合,使得诗歌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感染力。
  1. 文学价值
  • 思想深度:此诗体现了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现实的感悟,传达了一种超越世俗的生活态度和追求真理的精神。这种思想深度使得诗歌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而且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
  • 审美价值:从审美角度来看,《襄阳道中望鹿门山》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诗中的意象鲜明,语言优美,情感真挚。这种审美价值不仅体现在诗歌本身的艺术表现上,也在于它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华镇的《襄阳道中望鹿门山》以其精湛的技艺和深邃的思想,展现了宋代诗歌的独特魅力。这不仅是一部艺术作品,更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