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游堂二首 其一

力田须逢年,掘井须及泉。
学者志于道,如以规正圆。
及其见道时,揽辔谁争先。
筌蹄蜕陈迹,羽化而登仙。
是中时反观,一一人之天。
森然众妙现,所见惟所便。
猗与至游者,日运万里船。
胸中三景轴,与道相因缘。
道大心以悟,心远见孰偏。
一室景象存,物物随餐眠。
不游以为游,至乐无冥颠。
游非在山水,默与山水联。
天下有至游,得道有至贤。
贤者以道游,百游不一愆。
至于游俱忘,公与道独全。
谈笑出清风,樽罍益欣然。
张扁诧中郎,训记增雄编。
嗟予幸升堂,顿觉尘垢湔。
从公至游境,左右馀芳鲜。
归来欲语人,心知口难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至游堂二首·其一》是宋代诗人袁说友的作品,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体验和领悟。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

  1. 诗的原文
    力田须逢年,掘井须及泉。学者志于道,如以规正圆。
    及其见道时,揽辔谁争先。筌蹄蜕陈迹,羽化而登仙。
    是中时反观,一一人之天。森然众妙现,所见惟所便。
    猗与至游者,日运万里船。胸中三景轴,与道相因缘。
    道大心以悟,心远见孰偏。一室景象存,物物随餐眠。
    不游以为游,至乐无冥颠。游非在山水,默与山水联。
    天下有至游,得道有至贤。贤者以道游,百游不一愆。
    至于游俱忘,公与道独全。谈笑出清风,樽罍益欣然。
    张扁诧中郎,训记增雄编。嗟予幸升堂,顿觉尘垢湔。
    从公至游境,左右余芳鲜。归来欲语人,心知口难传。

  2. 诗意解析

  • 力田与掘井:比喻学者应当勤奋学习,如同农夫必须等到丰收的季节才能进行耕种一样,真正的学问需要时间和耐心去积累。
  • 学者与道:强调了学习的目的应是为了达到“道”的境界,即通过学习和实践来领悟宇宙的根本法则和道理。
  • 见道与揽辔:当一个人真正理解并掌握了“道”,就如同手握辔绳,能够引领他人一同前进,展现领导力和智慧。
  • 筌蹄与羽化:比喻学问的真谛不在于表面的模仿或形式,而在于对本质的理解,如同脱离了束缚的羽毛可以自由飞翔。
  • 反观与见天:提倡通过内省和自我反思来认识自己,达到心灵的自由和清明,如同天空中的星辰般清晰明了。
  • 至游与至贤:强调了真正的自由和快乐并不在于表面的游乐,而是内心的平静和超脱,如同圣贤一般。
  • 与山水联:指出真正的游历并非仅限于山水之间,而是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心灵与自然的合一。
  • 尘垢与清风:表达了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即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能够洗净世俗的尘埃,保持心灵的纯洁和清新。
  • 余芳与归人:比喻在学问的旅途中,虽然会遇到许多志同道合的人,但最终能够留下的却是那些真正理解和认同其理念的人。
  1. 文学价值
  • 该诗以其深刻的哲学思想、丰富的意象和优美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洞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 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描写和感悟,诗人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至游堂二首·其一》不仅是一首表达人生哲理的诗歌,更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启示的作品。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容,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值得我们深入品味和传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