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天赋倾城色,何事君王未曾识。
徘徊顾影无计留,一朝远嫁匈奴国。
匈奴风日暗飞尘,昭君绝艳惊国人。
单于骇叹昔未睹,甘心保塞为藩臣。
从来败德由女美,褒妲骊姬及西子。
玉环飞燕更绝佳,遗臭千载堪咨嗟。
毛生善画古无有,强把丹青倒妍丑。
却教尤物摈绝域,能为君王罄忠益。
闻说昭君出塞初,朔风萧飒吹衣裾。
聊将琵琶寄离恨,痛绝玉颜嫔老胡。
老胡死矣义当返,慷慨怀归曾上书。
君王有诏从胡俗,恸哭薄命终穹庐。
自古佳人多命薄,亦如才士多流落。
人才有益尚疏外,佳人无补何可怼。
君不见萧生堪猛岂不忠,君王疑信相半终不容。
昭君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昭君祠并非文学作品,而是一座历史纪念建筑。昭君祠是为了纪念汉朝时期的王昭君而建的,位于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是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昭君出塞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被广泛地记载和传播在各种文学作品中。
昭君出塞的故事最早出现在《史记·匈奴列传》中,描述了王昭君被选为和亲公主,远嫁匈奴呼韩邪单于的故事。这个故事后来被许多文人墨客所吟咏,产生了大量的诗词歌赋,如唐代诗人王昌龄的《昭君怨》,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蝶恋花·密州出猎》等,这些作品都以昭君为主题,展现了当时对这一主题的不同看法和情感态度。
昭君出塞的意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许多作家通过描绘昭君出塞的情境,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如唐代诗人李白的《王昭君》一诗,通过对昭君形象的塑造,传达了对这位美丽、坚贞女性的敬仰之情。宋代文学家苏轼则在《蝶恋花·密州出猎》中,通过对昭君故事的引用,表达了自己对于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关切。
王昭君作为历史上著名的和亲公主,她的故事在古代文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从早期的文献记载到后来的诗词歌赋,再到现代的影视作品,王昭君的形象和文化内涵不断被传承和发扬光大,成为了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