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杨公济钱塘西湖百题 其九十七 长桥

桥短故名长,路穿云水乡。
游人欲归去,濯足弄残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你提到的文学作品是《和杨公济钱塘西湖百题·其九十七·长桥》。这是宋代诗人郭祥正的作品,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自然景观的热爱以及与友人共游西湖时的愉悦心情。

郭祥正,字功父,自号谢公山人,又号漳南。他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文人,生活在太平州(今安徽当涂)。郭祥正不仅擅长诗歌创作,还涉猎文学批评、历史和地理等领域。他的诗歌作品以描写西湖美景而闻名,其中《和杨公济钱塘西湖百题》便是其中的名作之一。

下面将深入探讨《和杨公济钱塘西湖百题·其九十七·长桥》:

从诗歌的字面意思上看,“桥短故名长,路穿云水乡”描绘了长桥虽短却因名字而得名,同时体现了桥在交通上的作用——连接两岸。而“游人欲归去,濯足弄残阳”则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一同游览西湖时的惬意心情。游人在欣赏完西湖之美后,选择在此地休息并享受大自然的风光。

从艺术手法来看,这首诗运用了简洁明了的语言,通过对西湖景色的细致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特别是“红实缀青枝,烂漫照前坞。不及杏繁时,林间有仙虎”这几句,不仅生动描绘了长桥周围的美丽景致,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拟人化的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有趣。

从历史文化背景考虑,这首诗的创作时期正处于北宋时期,当时的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文人墨客们有机会广泛接触并参与到各种文化活动中,如游历名胜古迹等。因此,郭祥正能够创作出如此美丽的诗篇,也是在这一时期社会文化氛围的影响下形成的。

从现实意义来看,虽然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与古人有所不同,但诗歌中表达的自然之美、人文之乐依然是人们所追求和向往的。通过对古代诗歌的学习与赏析,不仅可以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也能从中汲取到生活的启示和灵感。

《和杨公济钱塘西湖百题·其九十七·长桥》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和艺术价值的诗歌。它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也展示了宋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社会风貌。对于喜爱古典文学的朋友们来说,阅读和理解这样优秀的文学作品,无疑会是一次难忘的文化体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