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八胜寺

八胜当时不易闻,今朝停棹宛然存。
两行翠竹欹僧槛,一派清波绕寺门。
禅寂岂分天外月,讲钟时度水边村。
幽怀至此忘归计,不觉踌躇日已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题八胜寺》是宋代诗人陈尧佐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描绘了八胜寺的美景及其对作者产生的深刻影响。陈尧佐,字希元,号知余子,阆州阆中人。他在宋太宗端拱二年进士及第,历任开封府推官、两浙转运副使等职。

诗中的“八胜当时不易闻,今朝停棹宛然存”表达了诗人对过去难以听闻的美丽景色的怀念,而现在能够亲身体会并停下船只,感受其存在的美好。“两行翠竹欹僧槛,一派清波绕寺门”描述了寺庙周围自然景色的美丽,翠竹和清波相映成趣,增添了一份宁静与和谐。

“禅寂岂分天外月,讲钟时度水边村”则进一步描绘了寺庙内僧侣的修行生活以及僧人的日常活动,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禅意与世俗生活的交融。“幽怀至此忘归计,不觉踌躇日已昏”表达了诗人在游览八胜寺之后,被这里的美景所吸引,以至于忘记了时间,直到太阳西下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题八胜寺》不仅仅是一首描写景致的诗歌,更是一种心灵的触动和精神的洗礼。它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思考人与自然、人与历史的关系。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人的审美情感,以及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悟。这种情感与感悟不仅局限于对八胜寺的欣赏,更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领悟。

在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快节奏的生活和日益增长的压力,常常需要通过寻找心灵慰藉来平衡生活的节奏。八胜寺不仅是一个地理位置上的景点,更是一个心灵的归宿。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宁静生活和内心平静的追求,提醒现代人在日常生活中寻找那些能够让自己心灵得到放松的地方。

《题八胜寺》作为一首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蕴含了深厚的文化意义。它不仅展示了宋代诗人陈尧佐对自然的独到见解和深刻感悟,也为读者提供了一次心灵的旅行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