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郑闳中仙居十一首 其六

我爱仙居好,隆儒鲜大方。
诸生令讲艺,童子俾升堂。
买地兴民学,驱车下党庠。
三年邑未化,官满意彷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郑闳中仙居十一首 其六》是陈襄的一首作品,表达了作者对教育的重视与对民生的关怀。以下是对这首诗及其作者的介绍:

  1. 作者简介:陈襄(1017-1085),字述古,北宋时期官员、诗人。他于神宗庆历二年考中进士,曾历任侍御史知杂事、杭州知府等职。陈襄在担任官职期间,提出了对青苗法的看法,认为其不便之处,后因言获罪贬为陈州知州。他的诗文创作丰富,尤以诗歌见长,有《陈述古集》传世。
  2. 诗篇原文:《和郑闳中仙居十一首 其六》原文如下:我爱仙居好,隆儒鲜大方。诸生令讲艺,童子俾升堂。买地兴民学,驱车下党庠。三年邑未化,官满意彷徨。
  3. 诗意解读:此诗通过描述自己对于仙居的喜爱以及对教育的重视,表达了作者对于改善民众生活的期望。作者通过修建学校和土地来发展教育事业,希望能够使民众受益,但三年之后仍未见到显著成效,使得作者感到迷茫和失望。
  4. 主题思想:该诗反映了陈襄作为一位地方官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对教育的重视,表达了他对提升民众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度的追求。同时,也揭示了他在推行教育改革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5. 艺术特色:陈襄的诗作在艺术上具有鲜明的特点,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他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使读者能够直观感受到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和情感。此外,陈襄在诗歌创作中注重韵律的和谐与节奏的变化,使得他的诗作既具有音乐美,又富含深刻的思想内涵。

《和郑闳中仙居十一首 其六》不仅是陈襄个人文学成就的体现,更是宋代文人士大夫关注民生、提倡教育、追求理想社会状态的具体反映。通过深入理解这首诗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能够更好地把握宋代文人的思想风貌和时代精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