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还咸熙馆道中作

土旷人稀使驿赊,山中殊不类中华。
白沙有路鸳鸯泊,芳草无情妯娌花。
毡馆夜灯眠汉节,石梁秋吹动胡笳。
归来揽照看颜色,斗觉霜毛两鬓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使还咸熙馆道中作”并非指特定的文学作品,而是宋代诗人陈襄的一首古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内容、艺术特色等方面都有详细记载和分析。具体介绍如下:

  1. 创作背景
  • 作者介绍:陈襄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他的诗作在当时颇受赞誉。关于《使还咸熙馆道中作》的具体创作时间及缘由,目前并没有详细的记录。但可以推断,这首诗很可能是在某种特殊情境下产生的,比如出使归来途中的所见所感。
  1. 原文及翻译
  • 原文
    土旷人稀使驿赊,山中殊不类中华。
    白沙有路鸳鸯泊,芳草无情妯娌花。
    毡馆夜灯眠汉节,石梁秋吹动胡笳。
  • 译文
    道路辽阔人烟稀少,使臣驿站显得格外凄凉。
    山上风景迥异华夏大地,仿佛到了异国他乡。
    白沙之地鸳鸯成对栖息,芳草如茵却无情意。
    毡帐中的灯火映照着汉代的旌节,秋天的风声吹动着胡笳的旋律。
  1. 作品赏析
  • 意象与画面:《使还咸熙馆道中作》通过描绘山中景色与人文环境,展现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和情感体验。诗中的自然景物与人的活动相映成趣,形成了一种既真实又超然的艺术效果。
  • 情感表达: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旅途经历的感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诗人抒发了内心的孤独与寂寥,以及对不同文化的好奇与探索。

《使还咸熙馆道中作》是一首充满诗意和情感表达的古诗。它不仅展现了诗人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南宋时期社会的风貌和文化特征。对于喜爱古典诗词的朋友来说,这首诗是了解古代文人生活和情感世界的良好途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