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答颜长道 其一

薄命犹多难,浮生未定居。
故人忧已矣,千里问何如。
白发羞明镜,青灯怯细书。
不曾知史馆,何用索枯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答颜长道其一》是宋代文学家陈师道创作的一首古诗。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的各个方面:

  1. 作者介绍
  • 生平背景:陈师道是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与苏轼齐名,被后人称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他的诗作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 艺术成就:陈师道在诗歌创作上追求简洁自然,不事雕琢,注重表现个人真实的感受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他的作品语言朴实无华,却能直抒胸臆,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 作品风格:陈师道的诗歌风格以深沉、含蓄著称,善于通过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描绘,表达诗人的情感和哲理思考。其诗作多反映出他对时代的忧虑以及对人民疾苦的关注。
  1. 诗歌原文
  • 原文展示:《寄答颜长道其一》全文如下:薄命犹多难,浮生未定居。故人忧已矣,千里问何如。白发羞明镜,青灯怯细书。不曾知史馆,何用索枯鱼。
  • 诗句解析:“薄命犹多难,浮生未定居。”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命运多舛的感慨。“故人忧已矣,千里问何如?”则是诗人对朋友遭遇不幸后的关切之情。“白发羞明镜,青灯怯细书。”则反映了诗人对衰老和孤独的无奈感。“不曾知史馆,何用索枯鱼。”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洞察不足的困惑和无奈。
  1. 主题思想
  • 社会现实:通过描写个人的生活困境和对友人的思念,折射出当时社会的种种不公和人们生活的艰辛。
  • 人生感悟:诗人通过自身的经历和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表达了对生命无常和世事变迁的深刻理解。
  • 友情珍视:诗中体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深厚情谊,以及面对困难时的相互支持和关怀。
  1. 艺术手法
  • 对比映衬:诗中通过对比“白发”与“青灯”、“明镜”与“细书”,强化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使诗歌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
  • 象征隐喻:诗人可能借用“枯鱼”这一意象,象征自己虽身处乱世仍保持节操的孤傲形象,也反映了诗人对时局的悲观态度。
  • 意境营造:整首诗营造出一种凄凉而又深沉的氛围,使人读来不禁产生共鸣,感受到诗人的悲凉与无奈。
  1. 文化价值
  • 历史见证:作为宋代文学作品,《寄答颜长道 其一》为研究宋代的社会状况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 文学鉴赏:此诗以其深刻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后世学者和读者研究宋诗的重要文本。
  • 文化传承: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了解宋代文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状态,从而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寄答颜长道 其一》不仅是陈师道个人情感的真实写照,也是其诗歌艺术风格的集中体现。通过这首诗,不仅可以领略到宋代文学的魅力,还能深入理解诗人对于人生和世界的独到见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