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曹器远试临安二首 其二

大有扛鼎力,小有挈瓶智。
谁当顿八纮,举以掩众器。
煌煌一百年,此道最宏被。
虽跻三事尊,亦起一艺试。
或云科目弊,此语复有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曹器远试临安二首其二》是宋代诗人陈傅良的作品,表达了对曹器远的赞赏与期望。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陈傅良(1234年—1300年),字君甫,号止斋,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出生于福建连江的一个士大夫家庭,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其诗作深受当时文人雅士的喜爱。
  • 陈傅良的诗歌创作以豪迈奔放的风格著称,尤以其词风豪放、意境深远而闻名。他的词作中常蕴含深厚的哲理,展现了他对人生、社会的独特见解。
  1. 诗歌原文
    大者扛鼎力,小者挈瓶智。
    谁当顿八纮,举以掩众器。
    煌煌一百年,此道最宏被。
    虽跻三事尊,亦起一艺试。
    或云科。

  2. 诗歌注释

  • “扛鼎力”指的是巨大的力量,这里比喻有担当和勇气的人。
  • “挈瓶智”则是指微小的智慧,形容有独到见解和能力之人。
  • “八纮”指八方,象征广泛和全面。“举以掩众器”意味着用广泛的智慧来覆盖各种技能和知识。
  • “煌煌一百年”意指辉煌的历史长河,“此道最宏被”表明这样的历史和文化成就被广泛传播和继承。
  • “三事尊”可能指的是高位,“一艺试”则指考试或选拔,暗示通过某种方式可以展示个人的才能。
  • “或云科”可能是对上述诗句的一种解读或猜测。
  1. 诗歌赏析
  • 这首诗通过对曹器远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于才华横溢之士的期望和赞美。诗人通过对比“扛鼎”与“挈瓶”,强调了不同人在不同领域所展现的不同才能。
  • 诗人通过“谁当顿八纮,举以掩众器”这两句,表达了对人才广泛能力和全面知识的高度评价。在诗人看来,一个人若能具备广泛的知识和技能,便能应对各种挑战,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 最后两句“煌煌一百年,此道最宏被”则揭示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表明这种辉煌的文化传统和智慧应该被后世继续传承下去。
  1. 文化背景
  •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宋代的文化繁荣为诗歌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 宋代的科举制度也对文人的才学和品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使得宋代的文人更加注重文德并致力于诗歌的创作。
  1. 艺术特色
  • 陈傅良的诗歌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的关怀,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 此外,陈傅良还擅长运用象征和隐喻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深刻的意味。
  1. 历史影响
  • 陈傅良的这首作品不仅在当时受到了广泛赞誉,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许多后来的文人学者对他的诗歌进行了研究和模仿,使得这首诗成为了宋代诗歌的代表之一。
  • 在文学史上,陈傅良的诗歌也被视为宋诗的重要流派之一,对后世的诗词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现代意义
  • 虽然陈傅良生活在古代,但其诗歌中的许多思想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例如,对于个人能力的提升、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视以及对于社会责任的认识等,都是现代人应该学习和借鉴的。
  • 此外,陈傅良的诗歌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陈傅良的《送曹器远试临安二首其二》不仅是一首充满激情和期待的诗篇,也是对那个时代文人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才华的肯定,更是对整个社会文化传承和道德品质的赞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