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馆野望

江边雁过秋,江上暮云愁。
岭曲山横转,潮回水逆流。
乱莎行石蟹,残荻卧沙鸥。
黯淡三更月,何人独倚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陈允平的《江馆野望》是一首表达诗人对自然景观和人生感慨的诗歌

《江馆野望》是宋朝著名文学家陈允平所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深邃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现实状态。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

  1. 原文与翻译
  • 原文
    江边雁过秋,
    江上暮云愁。
    岭曲山横转,
    潮回水逆流。
    乱莎行石蟹,
    残荻卧沙鸥。
    黯淡三更月,
    何人独倚楼。
  • 翻译
    当江边的大雁掠过秋天,
    天空上的暮云带着忧愁。
    山脉在丘陵之间弯曲,
    潮水在江水里回旋流动。
    乱草中石螃蟹爬行,
    残破的荻花卧在沙洲上。
    夜深三更时,明亮的月光黯淡了,
    独自倚靠在楼上的人是谁呢?
  1. 创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南宋时期,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国事衰微,民生凋敝。陈允平作为一位文人,通过自己的笔触描绘出了这一时代特有的景象。
  • 作者简介: 陈允平(约公元1285年前后-约公元1369年),字君衡,号无门居士,浙江临安(今杭州)人。他是南宋末年的著名词人、诗人和散文作家,其作品多反映民间疾苦和时代变迁,具有深刻的现实主义色彩。他的作品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 主题分析
  • 自然景观:诗中描写了一幅秋天江边的景象,大雁掠过天际,夕阳下江面上的云彩显得忧郁。这些生动的自然景色被诗人巧妙地融入其中,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深刻感受。
  • 人物情感:诗人通过对夜晚孤独场景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友人或亲人的深切思念和寂寞的心情。这种情感在诗的结尾得到了加强,诗人独自一人倚靠在楼上,映衬出一种凄凉的氛围。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意象,如“雁过秋”、“暮云愁”、“乱莎行石蟹”等,这些意象富有象征意义,使得整首诗的画面感更加强烈。
  • 语言风格:陈允平的语言简洁而有力,善于通过寥寥数语传达深远的情感。他的诗句不仅具有音乐美,而且富含哲理,给人以深思的空间。
  1. 鉴赏评价
  • 文学价值:这首七言律诗是陈允平诗歌创作的代表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邃的情感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珍品。
  • 历史影响:尽管这首诗诞生于南宋时期,但其所蕴含的思想和美学价值跨越了时间的界限,至今仍被学者和读者所推崇。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研究,不仅能了解宋代的文化背景,还能从中汲取到人文精神的营养。

《江馆野望》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歌,它是陈允平内心世界的写照,是他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对自然和社会进行深刻思索的产物。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和中国古典文化的深厚底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