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陈守喜雨诗 其二

谁念东南膏血乾,文移督迫积如山。
平时素号镬汤底,不雨岂逃沟壑间。
民病向来犹在耳,天威此去不违颜。
从容宣室如前席,乞与枯荄生意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陈守喜雨诗 其二》是宋代诗人陈元晋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东南地区人民苦难的同情以及对于朝廷关注民生的期待。以下是对这首诗的简要介绍:

  1. 作者:宋·陈元晋。
  2. 原文:谁念东南膏血乾,文移督迫积如山。平时素号镬汤底,不雨岂逃沟壑间。民病向来犹在耳,天威此去不违颜。
  3. 注释解析:首句中的“谁念东南膏血乾”以问句形式揭示了民间疾苦无人问津的现状,”膏血乾”象征百姓生活的艰辛。第二句“文移督迫积如山”描述了朝廷下发的文件堆积如山,反映了当时政治的严刑峻法。第三句“平时素号镬汤底,不雨岂逃沟壑间”表明了民众生活如同处在沸水之中,一旦不下雨就会面临生死存亡的威胁。第四句“民病向来犹在耳,天威此去不违颜”表示诗人虽然身在朝堂之上,但心系民间疾苦,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民众的生活状况。
  4. 作品赏析与评析: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灾害的描述,反映出了诗人对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怀。诗中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还深刻地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望。诗人通过对比旱灾前后的不同景象,突出了民众的苦难和无助,同时也表达了对统治者的关注民生、减轻人民负担的期望。这种表达手法使诗歌具有了强烈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5. 写作背景:陈元晋生活在北宋时期,这个时期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诗中反映的正是那个时代的现实问题,即官僚体系对百姓的压榨和自然灾害带来的灾难。通过这首诗,诗人表达了对民生的关切以及对统治者责任感的呼唤,希望他们能够真正关心和解决百姓的生活问题。
  6. 文化意义:《和陈守喜雨诗 其二》不仅仅是一首诗,它还代表了宋朝的文化传统和文人精神。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学艺术发展的高峰,许多文人墨客都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了对时政的关注和对民生的关心。陈元晋的作品展现了宋代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对于理解宋代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和陈守喜雨诗 其二》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现象的诗歌,更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文学作品。它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更反映了诗人对人民的深厚情感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