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我先君子,时称鉴裁公。
知君非介绍,虚馆授儿童。
倒屣迎王粲,登门得孔融。
他年记先友,孰不仰清风。
挽主簿吴宁侯三首 其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主簿吴宁侯三首 其二”是宋代诗人陈棣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陈棣,字鄂父,处州青田人,以父荫为桐川掾,官至潭州通判。这首诗通过对吴宁侯的追忆和悼念,展现了诗人对先贤的敬仰之情和对友人的深情怀念。
诗歌中“忆昔荆湖日,童心懵未开”,通过追忆年轻时对知识的追求和对朋友的感激之情,表现了诗人对早年学习生活的怀念。在“七年勤仰止,一字有从来”中,诗人回忆了自己多年来对道德学问的不懈追求以及从师尊学到的教诲,表达了对恩师的尊敬和感恩。
诗的最后一部分“些语写余哀”,则透露出诗人因无法再追随恩师而感到的悲伤和不舍,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逝去时光的留恋。陈棣通过这首诗传达了他对恩师的深切怀念以及对友情的无限感慨,其情感真挚,语言简练,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陈棣的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个人的情感世界,也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在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普遍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崇高的道德追求,他们注重品德修养和学问积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影响和提升社会风气。陈棣作为宋处州青田人,以其卓越的才华和高尚的品德,在当时文坛上享有盛誉。
陈棣的作品也体现了宋代文学的特色,如重视文学的社会教化功能、倡导个性自由发展以及强调诗歌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等。这些特点使得他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挽主簿吴宁侯三首 其二”是陈棣对一位恩师和朋友的追思之作,通过简洁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作者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许。这首诗不仅是陈棣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宋代文人群体精神风貌的一种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与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文学的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