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以事其亲,斯须不离身。
始终惟爱敬,二者在书绅。
闲居杂咏三十二首 其五 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陈淳并非宋代人物,而是南宋的理学家和朱熹晚年的得意门生。陈淳(1159~1223),字安卿,也被称为北溪先生,是漳州龙溪(今福建漳州龙文人)人。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学者,而且在宋理宗时期受到极高的尊崇,被建祠于漳州龙文洛滨社。
陈淳的《闲居杂咏三十二首·孝》表达了他对孝顺父母的情感和行为态度。诗中明确指出:“孝以事其亲,斯须不离身。”这句话强调了无论身处何处,对父母的孝顺之情都是时刻萦绕在心头的,体现了对亲情的深厚感情和责任感。同时,“始终惟爱敬,二者在书绅”这两句进一步阐述了孝道的实践方式,即始终保持对父母的敬爱之情,并将其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铭记于心。
陈淳作为南宋时期的理学家,他的思想和行为深受当时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在儒家伦理思想中,孝道被视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家庭和睦的根本。陈淳在其作品中不仅表达了对孝道的理解,还通过自己的言行实践来践行这一传统美德。他的理学思想是对前人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特别是对朱熹思想的发扬光大。朱熹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陈淳作为其门生,无疑受到了朱熹理学思想的影响,并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和价值追求。
陈淳的《闲居杂咏三十二首·孝》不仅仅是一首表达对父母孝道情感的诗歌,更是一篇深刻反映了宋代理学家对孝道理解与实践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探讨,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精神,还能从中汲取到对个人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的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