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十一夜纪候

春光正浓二三月,气候不作春和柔。
白昼炎炎若盛夏,半夜凄凄如老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三月十一夜纪候》是明代诗人陈淳创作的一首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陈淳,字安卿,号北溪,宋漳州龙溪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少习举子业,但后来放弃了科举,转而追随朱熹学习,并深受其影响。朱熹评价陈淳为“南来,吾道喜得陈淳”,表明了陈淳在儒学领域的成就及其对朱熹思想的传播与继承。
  2. 作品原文:《三月十一夜纪候》是一首描写特定夜晚天气变化的七言绝句。诗中通过对比春光正浓与气候变化,展现了白昼炎炎似盛夏的夜晚和半夜凄凄如老秋的景象。这种强烈的对比不仅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也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所处时代的气候变化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
  3. 创作背景:陈淳创作此诗时可能正值春天,而春天通常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季节。然而,在诗中的“春光正浓二三月,气候不作春和柔”,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气候变化的不满和忧虑,暗示了自然界与人类生活的某种不协调。同时,诗中的“白昼炎炎若盛夏,半夜凄凄如老秋”又描绘了一个极端的夜晚景象,这种对比进一步加深了对时代变迁的反思和思考。
  4. 文学特色:《三月十一夜纪候》作为一首七言绝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使得诗歌易于理解,同时也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诗的结构紧凑,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述,反映了诗人对于时代变化的关注和思考。此外,这首诗还展示了诗人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审美追求,通过对传统诗歌形式的创新运用,使作品更加生动、富有感染力。

陈淳的《三月十一夜纪候》不仅是一首表达季节变换的诗歌,更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哲学思考。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能够领略到古代文人的文学才华,还能够深入思考人与自然、历史与现实的复杂关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