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岘山二首 其一

五百年间一梦中,登临回首兴何穷。
当时事业轩天起,此日风流扫地空。
堕泪山头春草长,沉碑江上晚烟蒙。
故令倦客成惆怅,目断斜阳不忍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岘山二首 其一”是唐代诗人王勃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作于王勃游历岘山时,通过描绘登临岘山所见所感,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兴衰和人生感慨的深刻思考。下面将围绕这首诗展开具体介绍:

  1. 诗歌原文
  • 五百年间一梦中,登临回首兴何穷。当时事业轩天起,此日风流扫地空。堕泪山头春草长,沉碑江上晚烟濛。故令倦客成惆怅,目断斜阳不忍东。
  1. 诗歌解析
  • 五百年间一梦中:这句表达了时间流逝的快速和历史的短暂,同时也暗示了世事如梦,难以长久的概念。
  • 登临回首兴何穷:诗人在登高远望之际,思绪万千,感慨时光易逝,功名事业如过眼云烟。
  • 当时事业轩天起,此日风流扫地空:这里用对比的手法,昔日的辉煌成就与如今的落寞形成鲜明对照,反映了人生的悲凉和无常。
  • 堕泪山头春草长,沉碑江上晚烟濛:描述了山头的春草和江上的暮烟,这些自然景观增添了诗句的意境美,同时也隐喻着诗人内心的忧伤和失落。
  • 故令倦客成惆怅,目断斜阳不忍东:表达了诗人因为岁月变迁而感到的深深遗憾和不舍,夕阳西下的景象触发了他无尽的哀愁。
  1. 艺术特色
  • 韵律押韵:这首诗押东韵,显示了古典诗词严谨的韵律之美。
  • 意象运用:诗人通过“春草”、“晚烟”等自然景物,以及“坠泪”这样的情感词汇,构建出一种凄凉、感伤的氛围。
  • 情景交融:诗人将自己对于历史的思考和个人的情感融入景中,使得诗歌既有外在的自然景象,也有内在的情感表达。
  1. 创作背景
  • 游历岘山:王勃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曾到访过许多名胜古迹,其中包括岘山。这次游览给他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和感悟。
  • 时代背景:唐代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文人墨客往往借山水抒发胸中的壮志与忧思。王勃的《登岘山二首》便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创作的。
  1. 文学价值
  • 思想深度:这首诗不仅仅是对景色的描写,更是对人生、历史和命运的深刻思考,反映了作者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 艺术表现:通过对山水的细腻描绘和深沉的情感表达,王勃展示了其卓越的文学技巧和深邃的艺术境界。
  • 文化传承:《登岘山二首》作为王勃的代表作品之一,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登岘山二首 其一”不仅是王勃个人才华的体现,也是唐代文化的一个缩影。它以其深邃的哲理、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这首诗,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