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春日十首 其五

壮怀摧折复何言,齿发今年老去年。
念远片心飞鸟外,感时双泪落花前。
琴逢遏密生难理,诗拟离骚怨不传。
家在五湖明月里,梦随春水宿渔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南阳春日十首其五》是北宋作家陈舜俞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沉的意境,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色和诗人的内心世界。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
    壮怀摧折复何言,齿发今年老去年。
    念远片心飞鸟外,感时双泪落花前。
    琴逢遏密生难理,诗拟离骚怨不传。
    家在五湖明月里,梦随春水宿渔船。

  2. 诗歌赏析

  • 壮怀摧折复何言:这句表达了诗人面对国家动荡和个人境遇的无奈和痛苦。他内心的壮志未酬,岁月蹉跎,感到无法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情感。
  • 齿发今年老去年:这里诗人通过“齿发”这一自然现象来比喻自己年岁的增长和生命的流逝。这种对比强调了时间的无情和人生易逝的感慨。
  • 念远片心飞鸟外:这句描绘了诗人心中对于远方的思念之情,如同飞翔在天际的鸟儿一样遥远而不可及。这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孤独和对亲情、友情的渴望。
  • 感时双泪落花前:诗人在春天的花前,因为时光的流转和世事的变化而感到悲伤,泪水悄然落下。这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消逝的哀伤以及对生活无常的感慨。
  • 琴逢遏密生难理:这句意味着在音乐方面,由于时代的变化,曾经熟悉的乐器和曲目变得难以演奏。这反映了诗人对传统艺术的失落感和时代的变迁。
  • 诗拟离骚怨不传:诗人尝试模仿屈原的《离骚》,但感到无法传达自己的情感。这表明诗人试图以古为镜,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和安慰。
  • 家在五湖明月里,梦随春水宿渔船:这句表达了诗人对家乡深深的眷恋和美好的回忆。他想象着自己的家园坐落在五湖之中,而自己在梦中随着春天的水流,乘着渔船漂泊不定。这种描写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也反映了他对家乡的深深怀念。
  1. 创作背景
  • 作者介绍:陈舜俞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苦难。
  • 时代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时期,这是一个充满战乱和政治变革的时代。诗人的个人经历可能与当时的社会状况紧密相连,使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1. 艺术手法
  • 意象运用:《南阳春日十首其五》中,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飞鸟”象征着自由和远方,而“双泪落花前”则暗示着悲伤和无助。这些意象都深刻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 情感抒发:诗人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悲喜交加。无论是对过去的回顾还是对未来的憧憬,都透露出诗人复杂而微妙的情感世界。
  • 语言风格:陈舜俞的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字句间流露出深深的情感和哲理。他善于运用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兴、对仗等,使得整首诗既有形式上的美感,又有内容上的深度。
  1. 文化价值
  • 历史反映:这首诗不仅是一首文学作品,也是对当时社会的一个反映。它揭示了那个时代人民的生活状态、心理状态以及他们对国家和社会的看法。
  • 哲学思考:通过对春天的描述和内心世界的抒发,诗人探讨了生命的意义、时间和命运等问题,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议题。
  • 文学价值: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邃的思想内容,成为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佳作。它的存在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遗产,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的机会。
  1. 阅读体验
  • 审美享受: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情感,给予读者美的享受。读者可以通过这首诗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诗人的情感世界。
  • 思考启示: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背景。同时,它也启发读者对自己生活和价值观的思考。

《南阳春日十首其五》不仅仅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色的诗,它还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哲学内涵。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一个时代的风貌和人物的内心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