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贤台

台下衣冠已化尘,台前颜色尚如新。
林泉合是修行社,岩穴谁非避世人。
好鸟岂知当日事,幽花何似昔时春。
老僧不解论今古,应笑徘徊问隐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十八贤台》是宋代诗人陈舜俞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诗人陈舜俞生活在宋朝,他的诗歌创作深受当时的文化环境和个人经历的影响。陈舜俞的生平事迹在历史文献中记载不多,但从他的创作可以看出,其文学成就在当时已颇具影响力。

  2. 诗词原文:《十八贤台》全诗如下:
    山下衣冠化尘土,台上颜色犹新红。
    林泉合是修行社,岩穴谁非避世人?
    好鸟何知当时事,幽花何似昔年春?
    老僧不解论今古,应笑徘徊问隐沦。

  3. 诗词解析:此诗通过描写“十八贤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过去与现实、名利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诗中“台下衣冠化尘土,台上颜色犹新红”描绘了时间的变迁以及人与事物随时间变化的无常;“林泉合是修行社,岩穴谁非避世人?”则反映了诗人对于修行之地与世俗环境的对比,以及对超然物外生活状态的向往;“好鸟何知当日事,幽花何似昔年春?”透露出诗人对于生命短暂和美好事物的珍视;最后一句“老僧不解论今古,应笑徘徊问隐沦”,则是以僧人的视角来反观世间纷扰,感叹世事的无常和自我的渺小。

  4. 艺术特色:《十八贤台》的艺术魅力在于其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诗人不仅传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也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该诗的韵律和谐,节奏明快,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5. 历史影响:《十八贤台》作为陈舜俞的代表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它的流传不仅限于宋时,甚至跨越了时空界限,影响了后世众多诗人的文学创作。

《十八贤台》不仅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作品,更是陈舜俞深邃思想与人生感悟的载体。它不仅展示了宋代文人的精神风貌,而且提供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思考方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