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湖州使君李公择

李侯车骑匆匆出,前驺不鸣随者急。
不游台沼不寻山,独向城隅小蓬荜。
城隅蓬荜谓谁家,太学先生贤已卒。
老妻犹在八十馀,侯来为问夫人疾。
当时弟子犹五六,连袂追随慎仓卒。
手调汤药进盂盘,劳问有无极纤悉。
巷人来观相欢喜,门外墙头闻唧唧。
我思康定庆历间,天下文章极萧瑟。
读书不复问义理,破碎幺么入声律。
先生始出治庠序,辅养学者尊经术。
自兹道义及生民,晚具纁黄起遗逸。
先生今来骨为土,名儒大义非前日。
朝登垄坂暮高官,旧学前功付幽黜。
往往昔游苕霅人,诋讳不敢对以实。
李侯自是江南士,不预吾徒旧堂室。
尊德乐道乃精诚,念老嗟贫固其秩。
魏文伏轼过西河,郑公名乡论高密。
古来如君顾无几,于今走利尤非匹。
人言侯政如此多,试听风谣百之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赠湖州使君李公择》是宋代诗人陈舜俞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李公择的怀念之情。诗中通过对友人的描绘和自身的感慨,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体现了作者深沉的情感和高远的志向。以下是对该作品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
  • 陈舜俞:陈舜俞,南宋诗人,生卒年不详,字元龙,号云台居士,临安人。据载,他“少有文名”,但因家贫未能显达。
  • 创作背景:在北宋时期,科举制度盛行,许多文人墨客为了功名而奔波,陈舜俞也不例外。他在官场上历经沉浮,最终选择归隐,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
  1. 诗歌原文
  • 车骑匆匆出:形容李公择出行匆忙。
  • 前驺不鸣随者急:暗示李公择的到来给周围的人带来了极大的震动或紧张感。
  • 不游台沼不寻山:表明其不以游览名胜为乐,而是选择了一种更为低调的生活方式。
  • 独向城隅小蓬荜:描述李公择选择了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居住,可能是为了躲避喧嚣。
  • 太学先生贤已卒:指太学者(即古代学者)已经去世。
  • 老妻犹在八十馀:暗示家中仍有一位老妇,生活尚能自理。
  • 侯来为问夫人疾:李公择来访,询问家中老妇人的健康情况。
  • 当时弟子犹五六:指当时的学生还有五六个人。
  • 连袂追随慎仓卒:形容学生们跟随李公择的态度谨慎,不敢造次。
  • 手调汤药进盂盘:描述了李公择亲自为病人熬制药汤的情景。
  • 劳问有无极纤悉:表示问候的内容广泛且细致。
  1. 艺术特色
  • 语言简洁:全诗言辞简练,用词精准,寥寥数语便将人物形象和事件背景生动地勾勒出来。
  • 意象鲜明:通过对李公择出行、居所等细节的描述,形成了鲜明的意象,使人仿佛置身其中。
  • 情感真挚:诗歌流露出对友人深厚的感情以及对其命运的关切,情感真挚感人。
  • 寓意深刻:通过描述李公择的生活状态和与家人、学生的互动,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
  1. 文学价值与影响
  • 文学价值:该诗作为宋诗的经典之作,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也因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而被广泛传颂。
  • 历史意义:通过对李公择及其生活的描写,反映出宋代社会的某些侧面,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
  • 后世影响:这首诗不仅在当时受到推崇,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文人学士在创作中都或多或少受到了这首诗的启发和影响。

《赠湖州使君李公择》不仅是陈舜俞个人情感的一种抒发,更是对宋代文人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的深刻反映。通过对这首作品的学习,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哲学和价值观念,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和深度。在阅读这样的经典之作时,人们可以体会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传承,这对于现代人而言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