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乐堂独坐

廿年无累一闲身,卜筑深源绝四邻。
屋外桃蹊刘阮路,门前柳色义熙春。
溪山处处从为主,麋鹿时时不避人。
自是顽樗非世用,敢言盛代有遗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闲乐堂独坐》是中国宋代诗人陈观的作品。《闲乐堂独坐》是一首七言律诗,由陈观创作于宋元之间。这首诗不仅是对作者个人生活态度的体现,还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他们对自然的热爱。下面将详细介绍该作品:

  1. 作者简介
  • 陈观是宋元间庆元奉化人,字国秀。宋度宗咸淳十年进士,授临安府新城县尉。入元隐居不仕。
  • 其诗作多反映其隐逸生活和对自然的欣赏,其中《闲乐堂独坐》便是代表作之一。
  1. 诗歌原文
    廿年无累一閒身,卜筑深源绝四邻。
    屋外桃蹊刘阮路,门前柳色义熙春。
    溪山处处从为主,麋鹿时时不避人。
    自是顽樗非世用,敢言盛代有遗民。
  2. 诗歌鉴赏
  • 意境描绘:《闲乐堂独坐》描绘了诗人居住在深幽之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景。诗中“屋外桃蹊刘阮路”以及“门前柳色义熙春”等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喜爱与向往。
  • 主题思考: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简朴生活的向往,对自然美的赞赏以及对超脱世俗的追求。
  1. 文化背景
  • 在宋代,文人士子往往面临着政治动荡和个人命运的不确定性。因此,许多文人选择隐居山林以追求精神的宁静与自由。
  • 陈观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闲乐堂独坐》,不仅展示了他个人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当时文人的心态和生活方式。
  1. 现代意义
  • 《闲乐堂独坐》作为古代文学作品,依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它不仅是对美好生活的赞颂,也是对现代人的一种启示: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保持一颗平和、自然的心是非常重要的。
  1. 阅读建议
  • 在阅读《闲乐堂独坐》时,可以尝试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心境,同时也要注意体会其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这将有助于深入理解和感受诗歌的美。

《闲乐堂独坐》不仅仅是一首表达隐居生活之美的诗,更是一种对生活哲学的思考,反映了诗人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这首诗不仅值得欣赏其艺术美,更能够启发读者对于人生和自然的深层次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