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清湘

岭开蛮壤断,此地下湘川。
绿水文如染,丹枫色欲然。
瘴消还爱酒,我醉尚忧边。
故里谁相访,孤帆出晓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清湘》是宋朝诗人陶弼的作品,展现了诗人行经湖南清湘地区时所见所感。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原文
    岭开蛮坏断,此地下湘川。绿水文如染,丹枫色欲然。
    瘴消还爱酒,我醉尚忧边。故里谁相访,孤帆出晓烟。

  2. 译文注释

  • 岭开蛮坏断:山岭开阔,打破了蛮荒之地的界限。
  • 此地下湘川:指出地理位置在湖南清湘附近。
  • 绿水文如染:绿水颜色像染色一样美丽。
  • 丹枫色欲然:丹红色的枫叶颜色鲜艳如同火焰。
  • 瘴消还爱酒,我醉尚忧边:瘴气消除后喜欢喝酒,喝醉了还担心边境。
  • 故里谁相访,孤帆出晓烟:故乡的人谁来找我?只看见一叶孤帆在晨雾中渐行渐远。
  1. 作品赏析
  • 首句“岭开蛮壤断”:通过描绘山岭的开阔和蛮荒之地被打破的场景,展现了一幅壮阔的山水画卷,给人以震撼和敬畏之感。
  • “此地下湘川”:点明了地理位置,让人联想到湖南清湘的美丽风光,同时也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
  • “绿水文如染”“丹枫色欲然”:运用了比喻手法,将绿水和丹枫的色彩比作染色,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自然景观的绚丽多彩,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 “瘴消还爱酒,我醉尚忧边”:表达了诗人在异乡他乡的孤独与无助,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纠结。
  • “故里谁相访,孤帆出晓烟”:描绘了诗人期盼故乡人来访的情景,以及在清晨薄雾中的孤帆渐行渐远的画面,给人一种朦胧、遥远的感觉,让人感受到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1. 写作背景
  • 陶弼生活在宋朝时期,当时的政治环境相对复杂,文人常常面临各种困境和挫折。在这样的背景下,陶弼创作了《过清湘》这首诗,既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也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 这首诗创作于宋代,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为诗歌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来源。同时,宋代文人普遍注重诗歌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这也可能对陶弼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 《过清湘》这首诗不仅展现了陶弼独特的艺术风格,也体现了宋代文人的文化追求和审美情趣。通过对这首诗的介绍和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宋代文学的魅力。

《过清湘》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理的诗篇。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湖南清湘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生活的感悟。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宋代文学的魅力和文化内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