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翁自赞四首 其四

进无以显于时,退不能隐于酒。
事刀笔不如小吏,把锄犁不如健妇。
或问陈子何取而肖其像,曰是翁也。
腹容王导辈数百,胸吞云梦者八九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陆游的《放翁自赞四首 其四》是一首充满哲理与人生感悟的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作者简介: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1. 原文内容
  • 原文:皮葛其衣,巢穴其居。烹不糁之藜羹,驾秃尾之草驴。闻鸡而起,则和宁戚之牛歌。戴星而耕,则稽泛胜之农书。谓之瘁则若腴,谓之泽则若癯。
  • 译文注释:皮制衣物,巢穴为屋。煮藜菜,驾着秃尾的毛驴。听到鸡叫就起床,唱着《诗经》里的《小雅·鹿鸣》。夜以继日地耕种,阅读那些泛胜之农书。疲惫时像肥肉一样丰满,饥饿时像瘦人一样清瘦。
  1. 作品赏析
  • 哲理思考:《放翁自赞》通过对比生活简朴与物质丰富,揭示了一种对物质与精神追求之间平衡的思考。陆游在诗中表达了对物质生活的淡然,以及更深层次的精神追求。
  • 人生态度:这首诗体现了陆游对生活的态度——既要有物质基础,也要有精神上的富足。他提倡简朴的生活,但又不失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展现了一种既务实又有理想的生活方式。
  • 历史情怀:作为南宋时期的文人,陆游对国家命运有着深刻的关注。这首诗反映了他对国家民族未来的忧虑和期盼,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个人理想实现的坚持。
  1. 写作背景和时代意义
  • 创作背景:陆游生活在北宋灭亡之后至南宋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动荡,国难当头。陆游本人也经历了多次官场沉浮,这些经历使他对现实社会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感慨。
  • 时代意义:在那个动荡的时代背景下,陆游的这种自我反思和精神追求,不仅具有个人的价值,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他的诗歌不仅是艺术上的创造,更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一种深刻反映和批判。

《放翁自赞四首 其四》不仅仅是陆游个人的写照,它更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一位文人对自己生活态度、人生哲学以及社会责任的深刻反思。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陆游的思想世界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