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四夜宿僧庐

风雨萧萧夜未央,呼童襆被宿僧房。
无肠可断啼鹃苦,有喙皆鸣吠蛤忙。
七岁遗孤今老大,百年远忌足悲伤。
司晨唤起窗全曙,归命清都炷瓣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三月初四夜宿僧庐》是一首宋代词人马廷鸾所作的作品。以下是关于这首词的介绍:

  1. 作者介绍:《三月初四夜宿僧庐》的作者,即宋代词人马廷鸾,他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马廷鸾的生平事迹虽然不多被详述,但他的词作在当时及后世均有影响,显示了其文学成就。
  2. 诗词原文:风雨萧萧夜未央,呼童仆被宿僧房。无肠可断啼鹃苦,有喙皆鸣吠蛤忙。七岁遗孤今老大,百年远忌足悲伤。司晨唤起窗全曙,归命清都炷瓣香。
  3. 诗词鉴赏:从整体来看,《三月初四夜宿僧庐》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充满情感的画面。风雨之夜,词人选择了与僧房为伴,通过对比啼鹃、吠蛤等自然界的声音,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凄凉和孤独感,同时也透露出对生命无常的深刻体悟。
  4. 艺术特色:《三月初四夜宿僧庐》的语言风格朴实无华,却能生动地反映出词人的情感世界。其中“风雨萧萧夜未央”一句便形象地勾勒出了夜晚的风雨景象,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场景之中,能感受到词人当时的心情与环境。
  5. 历史地位:作为宋代词人的代表,马廷鸾的《三月初四夜宿僧庐》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它不仅是一首表现个人情感的词作,还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活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月初四夜宿僧庐》不仅因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著称,更因其深刻的情感表达和对人生哲理的探讨而备受推崇。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及其作品中蕴含的文化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