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渡

一江夹清浑,只向青村注。
馀云拖薄润,远霭飞轻素。
船轻顺流下,石狭奔湍怒。
苍阴布仙迹,野芳生幽趣。
山色各有旧,春情宛如诉。
徘徊良自得,泱漭又将暮。
遐瞻金碧庭,可入丹泉路。
今夜宿桃花,切莫匆匆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天台渡》是宋代诗人高似孙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将从多个角度对《天台渡》进行介绍:

  1. 诗词原文:歇程偏惜来时路,白鸟相随呼野渡。一树桃花碧云暮,过了溪西却飞去。 这首诗通过简洁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自然景色的美丽与宁静的乡村生活。诗中“歇程偏惜来时路”描绘了诗人行走在乡间小路上,对过往道路的回忆和留恋。”白鸟相随呼野渡”则形象地勾勒出白鸟与诗人相伴,共同度过一段宁静时光的场景。
  2. 创作背景:《天台渡》创作于宋代,高似孙作为一位文学家,其作品往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特点。诗作可能来源于高似孙对于家乡或旅行途中所见景物的感悟,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哲思。
  3. 艺术特色:此诗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其简练、含蓄的语言表达上。《天台渡》没有过多堆砌华丽的辞藻,而是通过平实的笔触,将读者带入一个远离尘嚣、充满生机的自然世界。这种表达方式使得诗歌不仅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还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意义。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宋代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许多文学作品都是在这个时期诞生的。这一时期的文学家们通常能够捕捉到时代的脉搏,反映社会的真实面貌。高似孙作为当时的文学家之一,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独到的艺术眼光创作了《天台渡》,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天台渡》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风景的诗词,也是高似孙对生活的一种态度和哲学思考的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不仅可以领略宋代文学的魅力,还可以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人们的精神追求。《天台渡》的艺术魅力在于其简单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以及对自然美和生活情趣的独特把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