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游 元夕应制

双龙烛影,千门夜色,三五宴瑶台。
舞蝶随香,飞蝉扑鬓,人自蕊宫来。
太平箫鼓宸居晓,清漏玉壶催。
步辇归时,绮罗生润,花上月徘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少年游·元夕应制》是南宋词人康与之的作品,此词通过描绘元宵节的夜晚景象及其宫廷庆典的盛况,展现了一个既神秘又繁华的画面。以下是关于这首词的介绍:

  1. 词作原文
    双龙烛影,千门夜色,三五宴瑶台。
    舞蝶随香,飞蝉扑鬓,人自蕊宫来。
    太平箫鼓宸居晓,清漏玉壶催。
    步辇归时,绮罗生润,花上月徘徊。

  2. 词作注释

  • 双龙烛影:描绘华灯初上的辉煌场景。
  • 千门夜色:烘托京城之夜的深沉而神秘。
  • 三五宴瑶台:指明节日的庆祝地点为仙宫盛会。
  • 舞蝶随香:指飞舞的蝴蝶随着花香飘动。
  • 飞蝉扑鬓:形容夏天蝉儿扑面而来的景象。
  • 人自蕊宫来:形容人们从仙境中归来。
  • 太平箫鼓:指节日期间的和平与欢乐氛围。
  • 清漏玉壶:指时间流逝得很快,如玉壶滴漏一般。
  1. 词作赏析
  • 艺术特色:《少年游·元夕应制》在艺术表现上,采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将元宵节的盛况表现得淋漓尽致。词中使用了大量的动态描写,如“舞蝶随香”、“飞蝉扑鬓”,使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同时,“太平箫鼓”与“清漏玉壶”等词汇的使用,不仅增添了节日的气氛,同时也体现了词人对时间和空间的巧妙把握。
  • 情感内涵:该词通过对元宵节夜景和宫廷庆典的描述,表达了词人对于盛世繁荣、国泰民安的赞美之情。词人以“太平箫鼓”暗示国家的和谐稳定,以“花上月徘徊”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 词作背景
  • 《少年游·元夕应制》创作于南宋时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生活。词人在这一时期担任了重要的官职,见证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振兴。因此,他的作品中常常带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盛世的颂扬。
  • 该词的创作背景是在南宋高宗建炎初年(1127),当时宋金对峙,国力较弱。在这样的背景下,词人通过创作《少年游·元夕应制》等作品,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信心和对人民生活的关怀。
  1. 词作影响
  • 《少年游·元夕应制》作为一首描写元宵节盛况的词作,在当时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它不仅丰富了宋词的内容,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 此词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后人广泛传唱,成为研究宋代文化和词学的重要文献之一。
  1. 词作评价
  • 《少年游·元夕应制》以其优美的文笔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被后人誉为宋词中的佳作。它不仅是宋词创作的典范,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 在当代,《少年游·元夕应制》仍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它的创作背景、艺术特色以及情感内涵都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通过对这首词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文化和词学的发展脉络。

《少年游·元夕应制》不仅是一首描写元宵节盛况的词作,更是一部蕴含深厚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的优秀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更好地了解宋代的文化风貌和词学成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