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未闰四月即事 其三》是宋朝张九成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景象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才稀缺现象的深刻感慨。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 作者简介:
- 张九成,南宋时期的文学家,以其深厚的学问和对时政的关注而知名。他的诗作多以抒发情怀、咏史抒怀为主,语言精炼,富有哲理,在南宋时期具有很高的文学地位。
- 诗歌原文及翻译:
相马须相骨,探水须探源。君如识此理,知人若神仙。
可以千岁下,坐照万古前。有时阴求人,得意初无言。
如闻失一士,每食不下咽。人才何其鲜,求一于百千。
岂独今世欤,自古皆已然。
- 翻译:
- 相马需看骨骼:比喻选择人才时,要看他的内在品质,而非外在表象。
- 探水需寻源头:比喻解决问题要追根究底,不能只看到表面现象。
- 认识此理,知人若神仙:表达了作者对知识与智慧的追求,认为真正的智者能够洞悉事物的本质。
- 千岁之下,坐照万古前:形容智慧或才能深远,能够超越时间的限制,影响后世。
- 有时阴求人,得意初无言:暗示了成功往往伴随着默默无闻的准备和努力。
- 如闻失一士,每食不下咽:表达了对人才流失的悲痛和对人才珍惜的情感。
- 人才何其鲜,求一于百千:反映了当时社会人才稀缺的状况。
- 岂独今世欤,自古皆已然:指出这种状况不是仅存在于当代,自古以来都存在。
- 诗意赏析:
- 此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寓意着对人才的重视和对人才的珍惜。通过对“相马”与“探水”的比喻,诗人强调了在选择和识别人才时的深度思考和方法。
- 诗人通过对自然界现象的观察,引发对社会现象的联想,表达了对于国家和社会未来发展的担忧和期待。
- 诗中的“可以千岁下,坐照万古前”一句,不仅描绘了时间的深远,也表达了对知识和智慧传承的渴望。
- 艺术特色:
- 《辛未闰四月即事 其三》的诗歌语言简洁明了,情感真挚深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 诗中运用了许多象征和暗示的手法,使得整首诗不仅仅是对现实的描述,更是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张九成的《辛未闰四月即事 其三》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感悟的诗作,也是一首蕴含深意、反映时代精神的作品。它的出现,不仅为后人提供了一个了解宋代文人生活和思想的窗口,也为研究宋代文化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