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马须相骨,探水须探源。
君如识此理,知人若神仙。
可以千岁下,坐照万古前。
有时阴求人,得意初无言。
如闻失一士,每食不下咽。
人才何其鲜,求一于百千。
岂独今世欤,自古皆已然。
我欲授此法,其谁可与传。
【赏析】
本篇是一首咏叹人才难得、人才价值高远的诗。诗人以相马须相骨、探水须探源比喻,认为识别贤才必须从根本着手,而识别贤才的价值又如千岁下照万古前,其价值不可估量。
首联:相马须相骨,探水须探源。这两句诗表明了识别人才必须从根本入手的道理。诗人用“相马”和“探水”这两个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这个问题。他认为,如果只是看到表面现象,那么,即使再怎么仔细地观察,也难以发现真正的人才;只有深入到本质中去,才能发现那些真正有用的人才。同时,他也将这种道理运用到了识别人的才能上,认为只有从根本处去观察和了解一个人,才能准确判断出他的才能到底如何。
颔联:君如识此理,知人若神仙。这两句诗进一步强调了识别人才的重要性。诗人通过比喻的手法,将识别人才比作是认识神仙一样的事情,暗示只有那些真正懂得识人之道的人,才能真正地认识和理解一个人的才能。
颈联:可以千岁下,坐照万古前。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识人之才的高远见解。他认为,那些真正有识之人,他们的才能可以像千岁之下的明月一样照耀万古长存,永垂不朽。
尾联:有时阴求人,得意初无言。这两句诗则表现了诗人在识别人才时的一种独特方式。他认为,有时候,他会选择在阴暗中寻求人才,而不是在光明正大的地方寻找。这样既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又能更好地了解一个人的真实情况。然而,当他真正找到这个人的时候,却往往会选择在最得意的时候保持沉默。这是因为,他深知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地步,所以他不需要再过多地炫耀自己。
这首诗的最后两联则是对人才价值的深刻揭示。诗人认为,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社会,都存在着大量的人才。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他们往往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挥机会。因此,他希望那些真正懂得识人之才的人能够站出来,为这些人才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让他们的价值得以充分发挥和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