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陂衰草接荒城,千里浮光点太清。
不与众山为伴侣,自然八面露峥嵘。
偶因仕宦身来到,渐远尘埃眼更明。
问道膝行无处所,渡头新月小舟横。
濮公山
介绍
《游濮公山作》是明代诗人毛奇龄的文学作品。在这首诗中,毛奇龄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濮公山的风景与自己的感受,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生活态度的思考。
毛奇龄(1575年—1623年),字潜玉,号竹溪,浙江慈溪人,是明代著名的文人、学者。他一生经历了许多坎坷,但始终保持着对文学艺术的追求和热爱,留下了大量诗文作品。毛奇龄的诗作多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自然之美的人生态度,这种思想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诗中“支颐日望城南山”一句,展现了诗人在濮公山脚下遥望着远方山峰的情景,通过这种描写,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期待。诗人通过对濮公山及其周边环境的描绘,将读者引入到一个远离尘嚣、充满自然美的地方。濮公山不仅是地理上的一座山,更是文人墨客寄托情感、抒发情怀的象征。
诗中的“出城风日稍暄霁,朔风吹面面不寒”,通过天气的变化来营造一种独特的氛围,使读者仿佛能感受到诗人身处濮公山时那清新而又略带凉意的气候感受。这种细腻的描写,不仅增加了诗歌的艺术感,也让读者更容易沉浸在诗人的情感世界之中。
濮公山本身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历史上曾是苏东坡赞誉为“东南第一峰”的名山。毛奇龄在诗中提及这一历史背景,不仅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也使得濮公山的形象更加立体和生动。通过毛奇龄的诗篇,后人得以窥见濮公山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魅力与变化,体会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毛奇龄在诗中还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未来的期望。诗中的“支颐日望城南山”不仅是对濮公山景观的描述,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高与远志。通过这样的表达,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人生态度的一种独特理解和追求。
《游濮公山作》是明代诗人毛奇龄创作的一首充满情感和哲理的文学作品。诗中不仅展现了濮公山的自然风光,更通过诗人的个人感受和思考,传递了对生活的态度和对自然的尊重。毛奇龄以他的笔墨,让濮公山不仅仅是一处风景,而是成为了一个富有文化意义和深远影响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