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陂衰草接荒城,千里浮光点太清。
不与众山为伴侣,自然八面露峥嵘。
偶因仕宦身来到,渐远尘埃眼更明。
问道膝行无处所,渡头新月小舟横。

濮公山

濮公山,又称濮水,位于今河南省濮阳市。这首诗是诗人在濮公山游览时所作,描绘了濮公山的自然风光和自己的感悟。

译文:
濮公山下的野陂边,衰草连接着荒城。
千里之外的浮光点点,映照着太清的天空。
不与众山为伍,自成一派,自然八面露出峥嵘的山峰。
偶然被朝廷征召来到这里,渐渐远离了尘世的喧嚣,眼睛更加明亮。
问道而无法找到答案的地方,新月下的渡口,一条小舟横卧在江中。

赏析:
濮公山位于河南省濮阳市,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濮水君的墓地所在之地。这里的山水秀美,景色宜人,是文人墨客常来游览的地方。

首句“濮公山下的野陂边,衰草连接着荒城”,描绘了濮公山脚下的景色。野陂边的衰草,荒城的残破,给人一种荒凉、落寞的感觉。这既表现了作者对濮公山周边环境的描写,也表达了他对这片土地的情感,既有欣赏之情,也有惋惜之意。

次句“千里之外的浮光点点,映照着太清的天空”,描绘了濮水君墓地所在的濮公山上的景色。浮光点点,如同天上的星辰,照亮了濮公山的天空。这既表现了作者对濮公山美景的赞美,也表达了他对濮水君的敬仰之情。

第三句“不与众山为伴侣,自成一派,自然八面露出峥嵘的山峰”,表现了濮公山的独特之处。它不与周围的山峦为伍,而是独立于群山之中,展现出一种坚韧、独立的气质。同时,濮公山的八面峭壁,峥嵘峻峭,也给人一种震撼之感。这既表现了作者对濮公山的观察和感受,也表达了他对濮水君的敬佩之情。

第四句“偶因仕宦身来到,渐远尘埃眼更明”,表现了作者在濮公山上的感受。他是因为被朝廷征召而来,所以来到了濮公山。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心境变得清明起来。这既表现了作者在濮公山上的所见所感,也表达了他对濮水君的怀念之情。

最后一句“问道膝行无处所,渡头新月小舟横”,表现了作者在濮公山上的困境和无奈。他试图向当地的居民请教关于濮公山的问题,但是没有地方可以问,只能在渡头等待新月升起。这既表现了作者在濮公山上的困境,也表达了他对濮水君的思念和担忧。

整首诗通过对濮公山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濮水君的怀念、对濮公山美景的赞美和对濮水君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展示了作者对自然、对社会的独特观察和感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