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月潭方丈

嵩山古禅林,俯有潭一镜。
中涵片月朗,了了能见性。
月即是圆觉,潭即是清净。
清净而圆觉,何以得究竟。
鼻端一点白,而具法眼正。
指亡轮灭没,千江烟相映。
寒山叫不应,谁与足幽咏。
众生在黑劫,转脚成踏暝。
脱落众浊源,舞影秋夜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题月潭方丈》是宋代著名诗人张埴的作品。该诗描绘了嵩山古禅林的宁静与美丽,以及其中蕴藏的深意和哲理。

从诗歌内容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月潭方丈的自然景观。诗中的“嵩山古禅林”给人一种古朴而庄重的感觉,而“俯有潭一镜”则形象地表达了潭水的清澈透明。在“中涵片月朗,了了能见性”两句中,诗人通过对月亮的描绘,传达出一种超脱世俗、洞察本性的境界。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体现了诗人内心的追求和对真理的探索。

这首诗的语言风格独特,充满了禅宗的意味。诗人通过对“鼻端一点白,而具法眼正”的描述,传达了佛法的微妙与深邃。这种语言表达方式不仅增加了诗歌的艺术感,也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其中的意境和哲理。此外,“指亡轮灭没,千江烟相映”等句子,更是将禅宗的圆融境界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幅静谧而深远的山水画中。

从创作背景来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也极具特色。诗人身处宋代这样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他的诗歌作品自然受到了当时文学风气和文化氛围的影响。然而,更为重要的是,这首诗的创作背后蕴含着诗人对于人生和宇宙的深刻思考。诗人通过观察自然、品味生活,最终达到了一种超然物外、洞悉真理的境界。这种追求不仅体现在诗歌中,也在诗人的生平和思想中得到了体现。

《寄题月潭方丈》是一首充满诗意和哲理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展现了嵩山古禅林的美丽风光,更通过诗人独特的笔触和语言风格,传达了对人生和宇宙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不仅值得欣赏和品味,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哲学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