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古禅林,俯有潭一镜。
中涵片月朗,了了能见性。
月即是圆觉,潭即是清净。
清净而圆觉,何以得究竟。
鼻端一点白,而具法眼正。
指亡轮灭没,千江烟相映。
寒山叫不应,谁与足幽咏。
众生在黑劫,转脚成踏暝。
脱落众浊源,舞影秋夜静。

【注释】

  1. 寄题月潭方丈:在月潭寺方丈题诗,以表达诗人的志向。
  2. 嵩山古禅林:指嵩山中的古老寺院。
  3. 俯有潭一镜:低头望去,见潭水如明镜。
  4. 中涵片月朗:水中映着一轮明亮的月亮。
  5. 了了能见性:清澈的水面上清晰地显现出月亮的形状。
  6. 月即是圆觉,潭即是清净:月亮象征着圆满的智慧和真理,潭水则代表着纯净无垢的心灵。
  7. 清净而圆觉:心灵如同清澈的水一样,能够反映出圆满智慧的光芒。
  8. 何以得究竟:如何能够达到最终的真理呢?
  9. 鼻端一点白:指鼻孔里冒出的一缕清香。
  10. 法眼正:正确的法眼,即佛教中的“慧眼”。
  11. 指亡轮灭没:指佛教中的轮回和涅槃的概念。
  12. 千江烟相映:形容烟雾弥漫的景象。
  13. 寒山叫不应:指在寂静的山林中,无法听到任何声音。
  14. 谁与足幽咏:没有人能与我一起享受这份幽静之美。
  15. 众生在黑劫:众生正处于黑暗的劫难之中。
  16. 转脚成踏暝:意味着众生在劫难中不断地挣扎。
  17. 脱落众浊源:脱离了世间的纷扰和污秽。
  18. 舞影秋夜静:在寂静的秋夜中,影子轻盈地舞动。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象和内心感受的诗作,诗人通过描绘嵩山古禅林、潭水、明月等自然元素来表达自己的修行理念和人生感悟。

第一句“嵩山古禅林,俯有潭一镜”,诗人用“嵩山”和“潭”这两个词汇,描绘了一幅宁静的自然景色。这里的“嵩山”可能指的是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中岳嵩山,而“潭”则是指山间的清澈湖泊。这一句通过对比,突出了自然景色的美丽和宁静。

第二句“中涵片月朗,了了能见性”,诗人进一步描绘了潭水映照出的明亮月亮,以及这种景象所传达的深刻内涵。这里的“了了”,意味着清澈透明,能够清楚地看到事物的本质。诗人通过这两句诗,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以及对内在修养的追求。

第三句“月即是圆觉,潭即是清净”,诗人进一步将自然景象与佛学教义相结合,强调了自然美中所蕴含的哲理。这里的“月即是圆觉”,意味着月亮象征着圆满的智慧;而“潭即是清净”,则是指潭水代表着纯净无垢的心灵。诗人通过这两句诗,表达了他对佛学教义的理解和追求。

第四句“清净而圆觉,何以得究竟”,“清净而圆觉,何以得究竟”,诗人进一步提出了他的疑问,即如何才能达到真正的圆满境界。这里的“究竟”,意味着最终的目标和结果。诗人通过这两句诗,表达了他对人生和修行的深度思考。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内心感受,进一步表达了他对自然之美和修行之道的理解。他通过观察鼻孔里的清香、手指上的光明、山林中的寂静等细节,进一步展现了他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受。同时,他也通过对佛教教义的引用,表达了他对人生和修行的深刻认识。

最后两句“寒山叫不应,谁与足幽咏”,诗人用一种反问的语气,表达了他对孤独和寂静的感慨。这里的“寒山”可能指的是一个寒冷的山峰,而“叫不应”则意味着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往往难以发出声音。诗人通过这两句诗,表达了他对孤独和寂静的感受。同时,他也用“谁与足幽咏”这一提问,表达了他对是否有人能理解和共鸣的疑问。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内心感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和修行之道的深深热爱。他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内心感悟的表达,展示了他对生活和修行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