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戌七月望日自南台游福严书留山中

乞我一枝筇,经行又别峰。
水流仙界叶,风落化城钟。
锡去泉无恙,车行石有踪。
却怜磨衲老,曾见两儒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丙戌七月望日自南台游福严书留山中》是宋朝张孝祥的作品。张孝祥,字安国,号于湖居士,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诗人。他的诗词作品以豪放派著称,尤其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志向。

张孝祥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及与山水之间的深厚感情。诗中“乞我一枝筇”暗示了作者对某种象征性的“筇”(手杖)的渴望,而“经行又别峰”则描绘了他行走于山峰之间的情景。这种描述不仅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亲近感,而且也体现了他在面对高山流水时的内心感受。

诗中的“水流仙界叶,风落化城钟”进一步营造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这里“仙界”和“化城”都是古代神话中的地名或概念,用在这里可能是为了增加诗歌的神秘色彩和艺术效果。这样的描写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自然景观的壮美,同时也反映了作者追求高远理想的心态。

诗中的“锡去泉无恙,车行石有踪”表达了作者对于旅途中所经历的美好事物的珍视和留恋。这里的“锡去泉无恙”可能意味着某种珍贵的物件或物品在旅途中得到保护,而“车行石有踪”则描述了作者在移动中仍能寻找到某些线索或遗迹。这不仅显示了作者对旅途中遭遇的美好事物的珍视,也反映了他对于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看到张孝祥的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哲理思考。诗中的自然景观不仅是作者情感的寄托,也是他理想境界的象征。通过这首诗,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的精神追求。

《丙戌七月望日自南台游福严书留山中》作为张孝祥的代表作之一,其不仅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也体现了他对自然的无限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能够领略到宋代文学的魅力,也能从中汲取到关于人生和自然的深刻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