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发再和

水落鱼成塞,风高雁欲书。
公为东道主,我滞北辕车。
边障无传警,朝廷有拜除。
江干便迎候,此别未云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临发再和是宋朝诗人张孝祥的作品,体现了宋代诗人对自然景象的细腻观察及人事关怀,以下是对《临发再和》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张孝祥,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宋和州乌江人,是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他出身名门望族,其家族与宋朝多位重要人物有着深厚的关系。
  • 张孝祥在政治生涯上有着不俗的成就。他曾在高宗绍兴二十四年中进士第一,后历任多个重要官职,包括礼部员外郎、起居舍人等,直至知抚州和广西经略安抚使等职。他不仅在政治上有所成就,在文学创作上也有着卓越的贡献,尤其擅长词作,风格宏伟豪放,被后世誉为“宋代词坛的巨匠”。
  1. 诗词原文
    水落鱼成塞,风高雁欲书。公为东道主,我滞北辕车。边障无传警,朝廷有拜除。江干便迎候,此别未云疏。

  2. 诗词分析

  • 首联解析:“水落鱼成塞,风高雁欲书。”这两句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色和季节变换的景象。水落则使得水面开阔,鱼得以自由游动;风高则使得空中的鸟儿想要展翅高飞,似乎要写下什么。这里既有对自然景象的细腻观察,又有对人物情感的隐喻。
  • 次联解析:“公为东道主,我滞北辕车。”这两句反映了作者即将离别的场景。公为东道主,意味着对方是东道的主人,而自己则是客人;我滞北辕车,表明自己暂时停留在北方的车辕旁。这里既有对即将到来的告别的无奈,也有对对方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 末联解析:“边障无传警,朝廷有拜除。”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形势的客观描述和对未来的展望。边障无传警,意味着边境没有传来任何消息或警报;朝廷有拜除,表示朝廷中有人得到了晋升或任命。这里既有对当前和平局势的肯定,也有对未来的期待和希望。
  • 结语解析:“江干便迎候,此别未云疏。”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即将离别的不舍和对重逢的期望。江干便迎候,意味着在江边的驿站迎接朋友;此别未云疏,表示这次离别虽然短暂,但却不会显得过于疏远。这里既有对友情的珍视,也有对未来相聚的期盼。
  1. 作品主题
  •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事场景,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旅途的感慨和对友情的珍视。诗中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情的深刻感悟。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这首诗的主题,即通过自然景象来反映人生的喜怒哀乐和对友情的向往。
  1. 艺术特色
  • 意象丰富:诗中的意象丰富多彩,如水落、鱼成、风高、雁欲书等,都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象征意义,使得整首诗歌充满了诗意和想象力。
  • 情感真挚:诗人的情感真挚而深沉,无论是对自然的赞美还是对人事的关注,都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洞察。
  • 结构严谨:诗的结构严谨,起承转合分明,既有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也有对人物情感的抒发,整体呈现出一种流畅而和谐的节奏感。
  1. 文学价值
  • 历史价值:作为宋代文学作品的一部分,《临发再和》为我们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人的生活状态,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 文化价值:《临发再和》融入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自然景观、人文情怀等,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 审美价值:诗歌本身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通过对自然和人情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趣味。
  1. 影响与评价
  • 《临发再和》自问世以来,受到了后世读者的广泛赞誉。许多学者对其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它是宋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 该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得到了认可。它不仅是宋代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璀璨明珠,具有很高的艺术地位和历史地位。
  1. 现代解读
  • 在现代文学研究中,人们常常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临发再和》,如将其视为政治立场的表达、个人情感的抒发、对自然现象的思考等。这些解读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临发再和》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化。现代社会中,人们更加注重诗歌中所蕴含的人文关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也使得《临发再和》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张孝祥的《临发再和》是一部极具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无论是从诗歌本身的艺术特色、历史背景还是文化价值来看,都具有极高的研究和欣赏价值。

相关推荐